躺在沙发上看的是智能电视、拿在手上使用的是智能手机、随身携带的是“聪明”的平板电脑。现如今,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智能终端产品也因此成为市场的宠儿,但到底什么样的电视才算真正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质量到底怎样判定?目前似乎市场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1月10日在京举行的第五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智能终端技术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智能终端虽然在普遍使用,但目前却鲜有关于智能终端产品的标准发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所谓智能终端,一般是指能提供音视频、数据、办公等服务,具备高速中央处理器和开放式操作系统,采用多种智能化技术的设备。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终端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大屏幕智能终端设备,突出代表是智能电视;小屏幕智能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掌上电脑)等。由于标准的缺失,现在大多智能终端设备的质量判定,多是采用传统非智能终端的质量标准,因此并不能很好地诠释智能终端设备的“智能”特征,急需建立新的标准体系,统一进行评价和判定。
风光背后存尴尬
从大打价格战开始的平板电视,到后来的高清数字电视,现如今变成了智能电视,不同的电视概念不仅代表着不同的产品竞争形态,也昭示了电视产业的发展路线。“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让电视成为互联网的新领地,智能电视也成为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基础软件技术平台开发中心总监纪萍认为,在智能电视时代,其用户数量将会是传统互联网用户的10~15倍,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殷惠清告诉记者,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从数字电视整个系统来看,智能电视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单一的智能终端而没有智能服务平台的支持,或者反之单一的智能服务平台而没有智能终端的支持都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由于充分的竞争,中国电视产品技术演进的速度甚至快于欧美和日本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将真正迎来智能电视时代。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调查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平板电视整体销量将达到预期的4200万台,其中智能电视销量将突破800万台。
中国智能电视正迎来发展的新“好时代”,但智能电视身上的“毛病”也不少,突出表现就是很多时候可能智能电视不“智能”。根据多家市场调研公司合作的调查显示,真正的互联网电视活跃用户比例还不到10%。在购买智能电视的用户中,只有30%的用户真正使用了智能电视提供的智能服务,其他七成电视的智能功能基本没被使用。
与智能电视遭遇的尴尬类似,另一大市场上风光无限的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同样是遭遇了市场发展与质量投诉双双创新高的发展势头。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为4917万台,当季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至77.1%。与此同时,有关手机质量的投诉,一直高居包括消协在内的各个投诉统计的前三甲。
专家表示,智能终端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双双“风光无限”的背后,既有技术不成熟、服务质量不到位的原因,也与标准缺失、功能评价不统一不无关系。
标准制定已起步
全国音视频标委会专家刘华益表示,尽管智能终端设备的兴起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对于遵循摩尔定律的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几年的发展已经是日新月异,因此智能终端设备的标准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搭建一个由通用标准、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等组成的智能终端标准体系。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与智能终端相关的标准开始制定,最快的标准有望今年发布。其中已经报批的网络接入标准有《网络电视机应用技术要求》、《网络电视机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标准有《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交互式平台 第1部分 系统架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交互式平台 第2部分 API》、《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交互式平台 第3部分 测试规范》等;已经立项的标准有《智能电视概念模型》等。
另外,在智能终端设备的智能电视方面,我国还成功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我国提出的智能电视概念模型技术国际标准提案已经被IEC同意给予立项,并成立标准工作组,委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范科峰博士担任智能电视国际标准工作组组长。
刘华益认为,智能终端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硬件方面具备高速的中央处理器、一定的存储空间用于应用程序的运行和存储、具备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软件方面具备开放式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应用程序运行的接口、支持应用程序的管理、安装和卸载等。只有认清智能终端自身的特性,制定适合智能终端的标准体系,智能终端设备的质量也才会告别“商家各说各话、消费者云里雾里”的困境,推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