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争在2014年发射全球导航系统首颗试验星

   日期:2012-12-29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日前,该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接受媒体采访,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意义、服务能力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承担北斗系统全部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言,从最初方案论证到近年来密集发射组网,每一阶段都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日前,该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接受媒体采访,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意义、服务能力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

上世纪我们有原子弹,现在有了原子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有原子弹,现在我们有了原子钟。”马兴瑞说。

这样形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战略意义,一点都不为过。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核心产品,导航服务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星载原子钟的品质和可靠性。作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在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产生的价值不容小觑,其在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兴瑞说,随着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应用推广,北斗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而北斗加入全球卫星导航“家族”,不仅能为更多用户提供更高的服务精度、更丰富的导航功能和更完善的用户体验,也提升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他表示,2012年航天科技集团圆满完成了19箭28“星”的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再次位居世界第二。这其中就包括了北斗系统的4箭6星发射。可以说,北斗系统是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也是航天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实践。马兴瑞说,北斗工程建设对我国宇航高密度发射能力和星箭并行研制、测试、生产、发射可靠性进行了充分检验,无论是从创新航天复杂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强化精细化质量管理措施方面,还是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航天科技集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可以说,这是继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能力的又一次全面提升。”

2020年北斗各指标将赶上GPS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星座构成更加稳健,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导航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马兴瑞介绍说,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可以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精度在10米左右的导航服务,测速精度在每秒0.2米左右,这一区域导航精度基本可以与GPS持平。

然而,区域系统建设只是我国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北斗和GPS还有较大差距。马兴瑞表示,2020年左右我国将建成全球导航系统。“届时我们的导航精度等各方面指标都毫不逊色于GPS。另外,因为北斗系统采取了很多首创技术,其短报文功能等独特优势也将更加凸显。”他说。

力争在2014年发射全球导航系统首颗试验星

北斗系统自去年年底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我国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北斗应用示范工作,马兴瑞表示,其实际应用效果很好。他介绍,卫星导航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正牵头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让该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他透露说,接下来航天科技集团将全力推进我国导航系统建设第三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攻关工作,力争在2014年左右发射首颗试验卫星,以更好地验证全球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关键技术。

马兴瑞表示,在加强现有北斗系统建设、维护的基础上,该集团公司还要积极推动北斗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促进北斗芯片和模块的研发,努力使北斗尽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