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领导祝贺成功接收我国首颗民用SAR卫星数据

   日期:2012-12-13     评论:0    
核心提示:截至目前,环境一号C星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

12月9日,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C星的有效载荷首次开机成像,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成功获取首幅对地观测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

11月19日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发来贺信,感谢和慰问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并鼓励载荷研制和数据接收任务承担单位“再接再厉,勤奋工作,做好在轨测试长期稳定运行,为我国环境、减灾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江绵恒致信阴和俊副院长,指出“环境一号星电子所SAR传回清晰图像,地面站终于可以接收我们自己卫星的信号并处理”,并“向电子所和地面站参试同志表示衷心祝贺与崇高敬意”。

阴和俊副院长也表示,我们“没有辜负科工局机关、各级领导和用户的期望,实属来之不易,所有参研单位和同志都无比激动、高兴”,同时希望认真总结,争取更好的发展。

12月10日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C星的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对地观测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截至目前,环境一号C星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

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形成了第一幅影像图——郑州地区SAR图像。

据悉,环境一号C星具备空间分辨率5米条带和20米扫描两种成像模式,幅宽分别为40千米和100千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多云、阴雨、大雾等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获取地表真实的图像。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此外,环境一号C星配置的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获取地物S波段影像信息,形成更加丰富的观测谱段,使对地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地物信息识别能力更强。

据介绍,环境一号C将与之前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具备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迅速、准确地获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灾害、生态和环境污染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相关信息。这将大幅提升我国环境与灾害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