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急救时间有望在智能网络的“智慧”调度下大幅提前,给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MichaelHammer和 JameChampy两位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理念的先锋,该理念的核心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业务流程再造”正在成为医院接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核心动力。通过急救车载医疗设备,病患从救护车到手术室的时间可缩短20%以上,为病患赢得珍贵的黄金抢救时间;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医生可实现异地多点会诊,护士也可以对病患治疗信息一目了然,节省人力成本2/3以上。
“黄金抢救时间”分秒必争
有些数字永远令我们触目惊心,但这就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 70%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现场救护于院外死亡,这部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所以抓住急救的黄金时间,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已成当务之急。
院前急救时间分秒必争,但又环环相扣。如何通过“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使每个环节之间无缝衔接?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在患者或其家属拨打了999急救电话后,一套“智慧医疗”系统已经在后台忙碌地工作着。一年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开始研讨助力政府及相关机构推进“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共同建设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
通过该系统,患者从报警开始就将得到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急救指挥中心将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派遣合适的救护车辆通过最合理的路径抢救患者,并在抢救和转运途中选择当前救治综合条件最优的医院。
目前,北京999指挥中心拥有调度、指挥坐席103个,可同时接受2000人拨打999急救电话,24小时可受理电话20万余次。通过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合作,这一平台完全可以实现电脑指挥和监控,接到999急救电话后,电脑就可通过系统的GPS定位装置确定报警位置,并协调距离最近的急救车辆,在2秒钟之内自动派车。据999急救中心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蒙芹介绍:指挥大屏中清楚地标示出每辆救护车的状态和位置,绿色为待命状态;红色为接治病患途中;橙色为返回途中。
同时,该系统和交管部门的路况实时监控系统相连,每隔30秒更新一次,电脑可以根据路况自动选出急救车行驶的最优路线。此外,监控系统也将告别工作大厅,只要面前有电脑,工作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对急救过程进行监控。同样的信息也会显示在每名呼叫中心工作人员面前的液晶屏上。
新模式推动智慧医疗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正在再造急救医疗调度流程,实现各部门协同联动。不仅如此,全新的业务模型正在形成,新业务模型中,隶属于不同体系中的急救和医院间将完成无缝业务对接。医院专业的救治体系从手术室延伸到急救车中,并实现从现场到手术台各环节的“零延误”切换。
在新业务模型中,通信运营商、急救中心、医院通过通信信息平台连接在一起。目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与设备商联合设计、生产内置2G、3G无线通信模块的车载医疗设备。车载医疗设备除可以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血压、心跳等生理体征信息外,还可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模块第一时间传回医院,医院会在患者到达前完成血库、手术台等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同时,通过车内摄像头,急救医护人员也将获得来自院方的远程医疗指导。
在方案设计初期,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研究了美国圣地亚哥911急救中心的信息化体系,也研究了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的急救医疗组织体系。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北京的医疗资源实际情况制订了项目方案,随后组织了多次由多家省部级三甲医院急诊负责人和急救中心负责人参加的专家研讨会对方案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有些出乎意料,这套解决方案虽然部署在急救中心,但得到了各大医院的积极响应。医院与急救中心间一直缺少信息交互,患者到医院前医生对其病情一无所知,无法制订相应的抢救预案。”中国移动北京公司项目经理说。
目前,999急救中心与医院间的信息系统尚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各医院的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由不同软件商开发,标准、接口很难实现统一。这也是项目推进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项目经理介绍:“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Level7),但国内医院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急救车中传回的各项信息并非直接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而是通过急救中心信息平台进行转发。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在项目以总集成商的角色出现,大量工作集中在如何实现急救中心与医院信息接口的内容交互。”设法实现这种交互也是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覆盖了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医院、301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在医院选择上,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也颇进行了一番调研,“北京市共有66家三甲医院,122家二级以上医院,项目一期覆盖充分考虑了医院的地理分布,以及学科分布。”项目经理说,“同时,基础服务决不向病患收取额外费用,但未来会考虑在平台的基础上,为病患提供增值服务。”
效率成原动力
综上所述,“智慧医疗”正在完成急救医疗领域的业务流程再造,而同样的事情也正发生在日常的医疗诊断和看护中。
移动医疗并非新概念,属智慧医疗的分支之一。虽然移动医生(护士)站、电子查房等系统,或多或少地会出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名录上,但完整的解决方案相对鲜见。309医院与中国移动合作,搭建了覆盖全院的无线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整体开发了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副院长卜海兵表示,HIS、PACS等医院信息化基础系统的完善;iPad等智能终端的出现,为移动医疗提供了管道和终端载体。“移动医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桌面系统的迁移,其价值在于发挥无线技术优势,拓展、补充现有医疗系统的功能。”
309医疗移动系统除继承了医疗护理等功能外,还集成了质量管理,并实现流程再造。例如,医生与病患的术前沟通,可以在病床前完成,还可通过 iPad随时调取检查结果,修改手术方案;护士在iPad上完成业务交接,通过iPad完成“三查七对”(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品,对剂量,对时间,对浓度,对方法),实现病患、护士、药品,人与物三者的数据链重新整合。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通过对医疗服务在空间、时间上的流程再造,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和医疗事故风险的价值。智慧正在融入医疗,智慧正在改变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