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项科研成果助推卫星发射

   日期:2012-11-28     评论:0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11月27日傍晚18时1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点火升空,将法国制造的“中星十二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也为该中心2012年度卫星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北京时间11月27日傍晚18时1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点火升空,将法国制造的“中星十二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也为该中心2012年度卫星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执行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航天发射场。近年来,中国航天积极实施与欧洲合作的战略,向国际市场推出“长征火箭+欧洲卫星”组合,去年以来,已先后成功发射了W3C、亚太七号等法国制造卫星。

  为适应新形势下航天发射任务需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引入现代项目管理手段,围绕“科研成果向任务实践转化”这一重点,按照“项目紧贴任务需求、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项目提升训练效果”的思路,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科研成果在卫星发射的实践中发挥最大效益。

  据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明确了科研项目立项审查制度,从科研项目立项到最后的使用都确定专门负责人,使现在的开发者成为未来的推广使用者。该中心还大力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联合攻关、挖掘潜力等方式,把信息化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到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飞行安全保障、发射场综合管理等方面,自主研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全部在卫星发射各大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综合科研试验能力不断提升。

  “蒙眼摸阀”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加注系统的必修课,要求操作手在闭上眼睛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流程逐一打开300多个阀门。一旦加注过程中,剧毒强腐蚀的常规推进剂泄漏时,工作人员必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红色的烟雾中凭记忆开关阀门。

  为提高加注的工作效率,增强安全性,该中心在历次任务实践中研制出的《加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以计算机电动控制电磁阀,加注火箭常规推进剂,改变了以前由人工一一开关阀门的办法,而此项目也在科研项目评比中屡屡获奖。据统计,类似的30多项技术研究不仅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丰富技术储备。

  为满足科研试验任务实际岗位操作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先后论证编写出《质量警示录》、《应急预案》等专业教材20余部,百余项科研成果全部应用于卫星发射各大系统助推卫星发射任务。其中,30个重点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总体能力、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科研试验能力不断跃升。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