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作为一个前景无限的新兴产业,连年来,深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政府的宠爱。然而, 2011年,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的“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的“内患”竟在不期中交织,曾经如火似荼的光伏产业进入“极寒严冬”。行业人士指出,国内光伏行业要走出目前的“寒冬”季节,唯有寄望于国内市场大规模启动,而国内市场需求及时启动的根本之策,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屋顶光伏电站来推动。迈入2012,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以促进屋顶光伏产业的发展,这是否能成为光伏产业的救市稻草?
2004年,德国引爆欧洲光伏市场;2005年,意大利启动全新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2007年,西班牙光伏市场启动。朝气蓬勃的欧洲太阳能光伏市场,一直以来便是国内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阳光。
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快速步入下行通道,光伏产业面临厄运。德国意大利先后下调光伏补贴,光伏产品价格直线下跌。
面对这一外需疲软的局面,国内相关扶持政策无疑是雪中送炭。事实上,国家已出台了不少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2011年8月份,国家《国内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所给出的补贴价格1.15元/kWh,远远高于2010年特许招标的0.72元/ kWh的价格;2011年12月中旬,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4厘/ kWh调整为8厘/ kWh,并且在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这些都是政府给出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但中国的光伏产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都无外乎符合两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光伏同样如此。
并网仍是光伏发电瓶颈
《中国可再生资源法》执行五年来,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但是虽然发电能力已经具备,输电却一直是困扰着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丰富,且该地区涵盖广大的荒漠,为大型太阳能电厂发展提供了空间。西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似乎是一道绝佳的经济发展良方。
于是,西部数省区近年来爆发了光伏发电建设的热潮。但壮观的背后则是困局。光伏电站建成了,其所产生的电该输往何处?西电东送看似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其操作起来却存在不少困难。
以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为例。即便有国家电网的配合,格尔木的光电要送往西宁,距离800公里,但那里并不需要,因为西宁是水电之都,拥有黄河上几个大的水电站。那么,就必须要再往东送,还得建设输配电设施往东送。
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仅1700左右,但为了送这些“稀薄的”电能,不仅需要层层升高电压,还要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压、超高压甚至特高压的输变电装置,到达目的地后,还要层层降压才能使用。为了利用少量的新能源,要付出如此高昂的经济代价,可谓并不划算。
目前,电网配套建设并未启动,电运不出去,发不出来,电量无法计算,每度电补贴也无从谈起,建成的大规模光伏电站被无情地晾在荒漠中。
此外,能源在西边,用电在东边,西部的能源要朝东部流动。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工业重心应当朝能源丰富的地方战略性转移,事实上,目前的工业产业转移方向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