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前瞻

   日期:2012-11-12     评论:0    
核心提示: 中共十八大,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国发展到今天,执政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所以,中国在十八大后的政策走向归根结蒂还是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既有问题。

  中共十八大,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国是有14亿人的大国,创下了连续30多年高增长的世界奇迹。在世界经济衰退的今天,这个经济巨人核心领导阶层的换届及未来走向,自然令全世界拭目以待。

  中国发展到今天,执政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所以,中国在十八大后的政策走向归根结蒂还是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既有问题。

  经济发展还是硬道理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中国政府毫无疑问会继续把经济的高速增长视为最根本的任务。从全球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分工来看,资本的利润平均化和市场机制将会加剧全球竞争。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世界工厂”,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最近我国光伏业,钢铁业遭受海外的多重打击便反应出了这一事实。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是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

  无论GDP主义有何欠缺,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放在第一位将仍然是中共的既定国策。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经济高速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硬道理。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的浪潮中继续保持稳定与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是关键。

  在经济领域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市场能够给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动力。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也曾实施过以政治动员和道德理想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也曾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更多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发挥作用,很难在和平时期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在中国的改革中,深化市场化改革可以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行不悖。

  当然,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停止改革、减缓发展来解决。对于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是社会为了避免问题而裹足不前。经济全球化使得每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所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迅速升级是中国的唯一选择,而这个速度和升级只能依靠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可以预见,这将是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坚持的基本国策。

  全球光伏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光伏产业在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曾经早就了多个新能源首富,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前CEO施正荣和彭小峰。而自2011年至今遭遇“寒冬”后,多家国内外大型光伏企业宣布破产,国际光伏市场持续低迷。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面临严峻挑战: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大量企业亏损严重,欧美接连发起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下称“双反”调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从此一蹶不振?还是能够走出阴霾,重回光明坦途?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9年短短15年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维持在28.8%。

  欧洲、日本和美国一直是光伏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尤其是德国、西班牙和日本集中了很多知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光伏产品终端消费市场。2007年之前,欧洲和日本占据了光伏电池生产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7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26.6%,一跃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0年世界光伏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2%,2040年将占总发电量的20%—28%。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60%以上。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于1970年代,1990年代进入稳步增长期,2005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之后的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维持在4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已经占据了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

  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的弱势日益突出。由于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及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终端市场缺乏话语权,尽管出口量大,却不掌握定价权,往往需要靠价格战进行低端竞争,短期内可能抢占市场,长期必将危及行业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全面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缺乏高新制造产业支撑,很多精密设备、高纯度硅料依赖进口,大大提高了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

  辩证地看待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市场低迷期往往也是产业调整期,在哀鸿遍野的产业危机中,也正悄然孕育着整个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当经历洗牌和换血之后,市场重归正常秩序,那些走过“寒冬”的企业,必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导者与引领者。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以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继颁布,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而光伏企业自身也需要调整战略,提高自身“御寒”能力,探索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式。

  一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外依存度。国内光伏产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缺失,因此,只有提高产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难关,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打破发达国家对光伏产业的垄断,也才能在国际光伏市场享有话语权和定价权,转变国内市场利润被两头挤压的困境。二是要通过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实现行业整合。工信部与发改委、环保部2011年初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首次设置了多晶硅行业的准入门槛,要求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新的产业政策同时在布局、资金、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回收等方面设定了条件。现有项目中不符合该政策的将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将退出多晶硅生产。市场准入和淘汰制短期内加速了深陷低端化泥潭的光伏企业退出市场的进程,长期来看促进了产业整合与转型,是产业发展的进步。三是要积极应对国际“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起对中国光伏电池的“双反”调查,时隔十个月,欧盟委员会也发布公告,启动了这一调查。“双反”调查是各国经济交往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常用的手段,我国光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展现竞争力,就必须做好积极应对“双反”调查的准备。四是要加大对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发展光伏全产业链,不但可以帮助提升整个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改变无序竞争和盲目扩张的状况,也符合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择优扶优”政策,有助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光伏产业10年发展历程

  2001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山区用电问题。

  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04年德国出台光伏并网政策,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激增。

  2004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民营新能源企业。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过,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实现2000兆瓦。

  2008年《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提出可再生能源补贴标准,即用户每使用1千瓦时的电需要支付1厘钱。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给予50%或以上的投资补助。2009年国家能源局实施了甘肃省第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总装机容量为10兆瓦。

  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光伏产业定位: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了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

  2010年国家能源局实施第二次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中国光伏电价进入1元时代。

  2010年中国5大民营光伏企业获得了国家贷款支持。

  2010年12月中国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强力推动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截止到2010年,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已有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及多晶硅产量前10强中我国分别占了4家。

  进入2011年,光伏产业呈现出“自由落体”的态势,光伏企业被迫集体“入冬”。

  2011年第四季度,光伏产品价格一路向下。11月下旬,我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三季报,仅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保持赢利,其余6家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

  鼎盛时期,赛维和尚德市值均高达百亿美元;如今,这两家企业的市值只剩下约三四亿美元。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