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新宠儿,光伏行业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其速度令人咋舌。尤其是在中国,太阳能制造业更是一日千里,短短几年就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的领导者,不可谓不让世界刮目相看。当然,除了太阳能光伏行业本身的市场潜力驱动之外,这一切跟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一句话叫树大好乘凉,企业“靠上”政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来讲都是有利可图的,绝对的“双赢”局面。尤其是在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能源领域之前,光伏企业融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政府的“一站式”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企业的问题。为帮助尽量多的光伏企业生存发展,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鼓励银行放贷给光伏企业、拿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想方设法为光伏企业减负、成立各类专门为光伏企业服务的融资机构、建立健全光伏企业担保体系等。
不过世事无绝对,“双赢”的事谁也不敢打包票。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膨胀,光伏市场却没能跟上这飞速的步伐。中国式的“大干快上”遭遇了全球市场的经济规律。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弱和供应过剩,光伏产品包括原材料的价格急剧下跌,2011年多晶硅与硅片价格已下跌近50%,多晶硅收益下跌35%,而硅片收益下跌47%,组件价格也是在一年内狂跌了40%,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太阳能产品的产能过剩。太阳能行业在经过迅速上升后,又开始迅速滑落,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财政赤字、资金链断裂、身负巨债。在企业自身遭受质疑的同时,一直在背后扶持光伏的政府也被拖出水面,成为众矢之的,而讽刺的是,原因也是“扶持”。
其中江西省新余市恐怕是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政府了,幸运在八年前给予赛维支持的决定,带来当地经济的突飞猛进是新余市意想不到的。不幸在赛维这列狂奔的火车失去了控制,带来的无尽麻烦更是新余市意想不到的。
2009年以来,光伏行业因其投资金额巨大的能源特性,一时间成为各地招商的宠儿,据介绍全国新设光伏产业园区在数百家之多,纷纷允以土地、融资、电价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光伏企业进驻。其直接结果就是,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家数从不足百家迅速增至五百家以上,产能大大超过全球需求总量,最终造成产品价格下跌60%以上,在终端市场稳步增加和光伏发电竞争能力超乎想象提高的同时,大批光伏企业却难以为继的惨烈局面。讨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太多的文章直指各地方政府的无知助推。
还是那句老话:“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各地政府从开始就为光伏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一路的大开绿灯,并提供各种支持保障,如果贴身保姆一样。那时候都是互惠互利,相安无事。但是,随着行业发展并暴露出问题,光伏企业自身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没有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出口海外和政府补贴,导致其发展异常艰难。于是企业又求助政府,涉及几万人的就业和稳定问题,省级的面子工程、纳税大户,前期投入巨大,所以一定要救。政府看重的是税收和就业,谁能带来这些,谁的企业就能得到支持。
可是钱从何来?地方平台贷在收紧,银行不愿意当冤大头,纳税人也不答应。于是舆论开始指责了,说政府不该拿着纳税人的钱填补地方企业的漏洞,二者之间的交易给该让别人来买单。
也有人说本来国家扶植一个新能源行业是件好事,但错误在于国家过分溺爱导致行业发展的畸形。对于企业家来说,登上人生财富顶峰的时候,想到的肯定是自己如何的艰辛打拼;但当他们落入低谷的时候,头一个要咒骂的恐怕就是政府的不支持了。所以说到这,倒是感觉政府受到这样的指责有点冤枉。无论政府当年是抱着何种目的才肯大力扶植光伏产业的,毕竟在客观上推动了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所以当企业家遭遇低谷时,还是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从根本上把握市场和关键决策才是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