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力改革进行多年,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煤电价格并轨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煤电价格双轨制完成之后,中国将告别商品价格双轨制时代,但是并轨之后依赖合同煤发电的企业将承受巨大压力。
随着人类的发展,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各国的一个共性,电力改革也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电力改革模式,一是丹麦模式,一是美国模式。丹麦模式是以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代价为核心的。而美国模式则是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核心,采取厂网分离竞价上网,政府定价等措施。
目前中国与美国的电改足迹相同,都是走市场化的路线,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始于1997年,电力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方向。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中国的电力改革进行多年,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煤电价格并轨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近日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最新消息,发改委表示煤电价格并轨进入倒计时,煤电定价将实现完全市场化,具体方案最早将在12月份公布。彻底市场化看似是一个好事,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隐患。因为与美国的市场化路径相同,目前中国也面临着美国电改面临的电荒问题。与美国最大的不同是目前中国大型发电企业是国有企业,有着较好的执行力与风险承受力,这一点是民营发电所不具备的。
对于未来煤电并轨的改革路径,中电联给出了一个思路,《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指出,电煤价格并轨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应首先建立完善市场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电煤价格并轨:一是完善煤电联动政策,清晰明确煤电联动的触发启动点,加快形成客观反映国内实际到厂煤炭价格指数,取消燃煤电厂自行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政策,在电煤价格涨幅超过一定幅度的情况下同步实行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联动;二是所有电煤重点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大部分市场煤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其电煤运输全部列入国家重点运输计划且将运力主要配置给发电集团,铁路部门优先调度安排电煤运输。
煤电价格双轨制完成之后,中国将告别商品价格双轨制时代,但是并轨之后依赖合同煤发电的企业将承受巨大压力。近些年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煤电企业矛盾不断激化,煤炭价格彻底市场化之后,电力企业的成本如何转嫁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最为直接的一个问题便是电厂涨价。为了缓解电力企业的经营压力,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实施阶梯电价,但居民用电只占用电量的一个很小比重,用电占比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工业用电虽然占了大头,可是一旦大幅提高工业用电,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又将面临新一轮挑战。结合中国目前的真实国情而言,短时之间内民用电与工业用电价格市场化不会实施。
因此笔者认为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到电价改革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火力发电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目前中国火电装机占全国装机容量70%以上,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80%以上,只有火电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电力保障。一旦火电企业善煤电联动机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缺电就可能成为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后的一道硬伤。美国大停电的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改革还需要借鉴丹麦智慧用能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热电发展规划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热电布局不科学。特别是2005年之后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热电发展缺乏有效支持下,一定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应该加大热电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大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度,才能缓解煤炭快速上涨的步伐。
说了很多担忧,任何改革都是有利弊两面的从好的方面看,合同煤取消将迫使得大型发电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新能源发电的投资力度,市场化被动提高企业的转型积极性。对于困境下的火电企业,国家应该在引导企业转型上,给予信贷和税收上的扶持,市场化只是电力改革的第一步,实现之后中国的电力改革还应该向智能节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