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监控器材的系统安装并非多多益善

   日期:2012-10-19     评论:0    
核心提示:监控器材的安装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各地监控器材体系的不断扩容,会不会受到安防行业有意无意的推动?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普罗大众则不关心这当中的商业逻辑。他们更关心的,是由无数监控摄像头编织起来的安全防护网,会不会侵犯自己的隐私。如何在公共治理与个人私权之间求得平衡,有待回答。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庞大、完整的监控器材体系,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宝”,就是遍布城市角落、数量众多的监控摄像头。

  在维护城市治安的目标下,大量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成就了一个行业——人们称之为“安防”业。这无疑是一个市场容量庞大,且在不断扩大的行业,谁能在此行业中成为佼佼者,谁就能享受市场容量增长带来的盛宴。在商业意义上,这是一个诱人的主题。

  不过,监控器材的安装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各地监控器材体系的不断扩容,会不会受到安防行业有意无意的推动?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普罗大众则不关心这当中的商业逻辑。他们更关心的,是由无数监控摄像头编织起来的安全防护网,会不会侵犯自己的隐私。如何在公共治理与个人私权之间求得平衡,有待回答。

  监控摄像体系对改善城市治安的积极意义,是可以肯定的。比如,在各大城市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安装摄像头,成效就较为明显。这些地段人流量大,向来也是治安难点区域,加强监控,有助于警方强化治理。又如在银行内部及ATM机上安装监控设备,其效用毋庸置疑。

  那么,监控设备是不是多多益善?则需要继续探讨。其一,这当中应该有成本的考量,既包括经济意义的成本,也包括非物质意义的成本;其二,从国外一些城市的经验来看,监控器材设备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从成本来看,在经济意义上,单是红外摄像头的成本或许并不算大,但如果加上安装、维护、监控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的投入,这个成本决不会小。成本要不要考虑?当然要。就像维护治安要配备警力一样,警力的数量也不可能随意增加。况且,的确无法排除,一些地方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或会人为增加政府采购。

  非物质意义的成本,主要是指市民的心理感受——毕竟,在无处不在的监控器材设备监视之下,总有人会感到公共场合休闲的随意性被压制了。有些人甚至会觉得生活在别人的窥探中。这不能不说是安防“天网”的副作用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监控器材网络对改善治安固然有益,却非唯一手段,应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辅助工具。伦敦是欧美城市中安装摄像头较多的地方,但当地曾有调查表明,众多治安监控摄像头对降低犯罪率的作用有限。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了改善治安,也不能盲目扩建监控器材体系。

  再谈谈隐私问题。隐私权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格权利,不容他人(即便是政府机构)的随意侵犯。可是,在过去的实践中,由于监控设备的滥用而导致公民隐私权受侵害的事件并不少见。某地曾在火车站公厕中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很多人在知情后十分愤怒——个人最为隐私的行为曝光于他人的监控之下,此种感受可想而知。

  发生于四川的“摸胸门”是另一个典型例子。由交通部门监控到的公民车内隐私画面出现在网络上,引来舆论热议。当公民的一个随意动作有可能成为他人娱乐的主题,这实在是对隐私权的严重侵犯了。

  公共治理与个人隐私如何平衡?有人说,在公共场所设置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施、设备,应当设置标识。也有人说,相关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复制、传播被监控的内容。这些意见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但还只是零碎的意见。监控设备的安装,需要合乎程序、合乎规范。说到底,防止监控设备对隐私权的侵犯,需要靠完整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目前,有一些城市出台了地方性的管理办法。盘点这些“办法”,大多还过于原则性,欠具体。要真正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全国性的立法有待跟进。

 
标签: 监控 摄像头 隐私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