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识别不安全?聊聊生物识别的烦心事

   日期:2012-09-11     评论:0    

  每每说起生物识别,恐怕大家对它都会产生一种欣喜而又矛盾的感觉。说起欣喜,是因为作为一项新潮的安全技术,姑且不说当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的安全保障,单就是说它的应用模式,就绝对够用户充满无限期待的了。而说到矛盾,则是因为,尽管这是一项令我们欣喜的安防新应用,但是在我们的使用中,却总有失望大于希望的感觉。说到如此,也许可能会有朋友问了,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生物识别在应用中的这种尴尬呢?

  

  生物识别潮流在哪?

  所谓生物识别,其实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以及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密切整合的一个新型的安防识别技术。在工作中,生物识别设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比如手型,指纹,脸型以及虹膜等;以及人体的行为特征,比如笔迹,声音,甚至按键的力度等等,来实现对个人的身份鉴定。相比于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生物识别不仅仅有着方便,安全,和保密的特点。同时,它最大的特点唯一性也是其他任何一个技术都不具备的。而从这一点看,生物识别技术本身也就具有着更加合理的防范体系。因此,它的安全自然也要比传统的安防设备更加突出。

  那么对于如此新潮的一个安防现代化设备,哪些东西又阻碍了它的步伐呢?

  生物识别应用中的坎坷

  误差现象屡屡出现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设备来说,如果遇到设备的误拒绝情况,那绝对是相当让人头疼的。毕竟对于传统的卡式或者密码识别来说,如果是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卡片磨损,或者是密码错误,那么还是有很大的挽回余地的。但是,如果我们要面对的是对我们生物体征的不认可,恐怕大多的结果就是束手无策了。因此,可以说生物识别的错误判断,结果显然要比传统设备严重的多,甚至说是一种致命的问题。

  

  但是,对于当前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来说,它最大的技术瓶颈却也正在于此。有研究显示,在当前的技术下,基于不同的环境特点与识别方向。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在准确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当前的应用效果来看,指纹,虹膜,视网膜等技术的应用准确性显然要比指纹,签名,面相识别等技术的成功率高一些。不过对于当前总体的生物识别应用效果来看,当一台设备面临更多的被识别对象时,它的误识别率也是随着识别对象的数量而逐渐上升的。

  此外,随着一些人体可变特征的改变,一些识别设备的识别成功率也会因此而随之降低,而这些也都在影响着生物识别设备的准确性与便利性。

  识别速度与存储容量的矛盾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的应用,大家还有一个非常期待的优势,就是应用的便利性。便利性越高,不但使人员在使用上越方便,同时也有助于对检测人群的快速疏散,从而避免人流的堆积。

  不过,目前的生物识别设备在存储量与识别速度的对比上,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态势。对于一台一般的指纹识别设备来说,尽管许多设备都能存储数千个之多的数据信息。但是,当信息量超过1000左右的时候,它的识别效率一般都会降低很多。因此,这也是困扰生物识别的又一主要问题。

  

  生物识别真的不可复制?

  上面提到过,生物识别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唯一性。在判断身份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器官的识别,来锁定人员的信息。正是由于这种人体特征的体现,于是让生物识别拥有其他设备不具备的安全性。不过,真正的应用中,是这样理想吗?

  首先,对于人的一些特征来说,有些地方确实在复制上有着很大的难度。比如脸型,或者视网膜等部位。但是,对于指纹或者掌形来说,复制起来的难度就小的多了。而对于指纹考勤机来说,由于大部分考勤机只是对于图案的判断,缺乏相应的活体特征识别能力。因此,这也给设备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隐患。目前,一些高端的指纹识别设备已经具有活体检测功能,但是对于大多数设备来说,这样的识别在功能上依然是个空缺。因此,这也给生物识别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打了不小的折扣。

  此外,价格的居高不下,以及一些使用上的复杂等等,也都在或多或少的阻碍着生物识别的应用。

  技术融合或成生物识别的完善方式

  其实对于指纹识别下的几个技术来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劣。每项技术其实都具有别的方式不具备的特点与优势。比如说,指纹识别起步早,使用方面,技术也算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步,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而人脸识别来说,它的市场拓展也在不断的扩大着。而静脉识别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安全系数更高,产品价格逐渐走低,技术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前景也是十分的可观。而对于近两年逐渐关注更多的虹膜技术来说,高端领域也是这项技术很被用户看好的深入领域。

  

  通过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特点,有时也是其他技术应用无法替代的。因此,与其说单独提升某个技术应用的性能,不如将他们进行一定的整合之后促使其发挥出更加广泛的性能,这样也是当前生物识别技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不错的捷径。而一旦这种融合实现之后,相信生物识别的应用,也将随之开启一篇更加成熟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