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10时,中石化南京石油分公司栖霞油库的发油台前一片忙碌,前来拉油的油罐车满满当当占据了20多个发油台位,手拿量油尺的工人爬上爬下,娴熟地测量着油罐内油品的深度。一早赶到油库的江苏省计量院流量所工程师侯松梁和王龙龙,此刻正仔细丈量着一座立式金属罐的“腰围”。他们要给这个高13 米、“腰围”超过60米的“大胖子”标上刻度,以便油库方随时对照“刻度表”,知道罐内的油品量。
侯松梁介绍说,罐体在使用中受到阳光、温度、装载液体数量多少等因素日积月累的影响会发生变形,这些不起眼的变形往往使得体量庞大的罐体体积与之前相差甚远。因为罐体体积直接关系到贸易结算,因此,立式金属罐和油罐车都须定期检定,重新标注容量“刻度”。
立秋已两周,暑气却依旧不减。在碉堡一样矗立的储油罐区,地面感觉不到一丝风,闷热笼罩在周围。两名工程师拎着测量仪器在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中穿行,不一会儿已大汗淋漓。长期在室外工作,两名工程师对此已习以为常。像经验老到的裁缝,他们先用钢卷尺给油罐量了“腰围”。为了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工程师拉紧贴在罐壁上的卷尺等了近5分钟,目的是减少罐壁与卷尺之间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69.275米。”侯松梁蹲在地上大声说。
立式金属罐的“径向偏差”测量技术要求高,是检定工作中的重头戏。侯松梁告诉笔者,立式罐的罐壁一般由多层圈板焊接而成,罐体容量越大,圈板层数也就越多,有点类似于竹子的造型。测量“径向偏差”简单来说,就是测量油罐从下到上各层圈板的“胖瘦”变化。由于立式油罐的造型并不规则,通过分析各层圈板之间的“胖瘦”变化就可获知油罐的体积变化。
按照规程要求,测量径向偏差时,要绕罐壁一周,每隔不超过3米取一个测量点,分别测量每层圈板与基准圈板之间的径向差值。对于这个“腰围”69.275米的“大胖子”而言,要保证测量准确度,至少要测22个点。侯松梁和同事架设好测量用的全站仪,又开始准备用“传统”的径向偏差测量法来测量。相比前者,后一种测量方法要费时费力得多。但在两位工程师看来,“传统”方法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不存在仰角过大的问题、不受强烈日光的影响等。尽管要多耗费些时间和体能,但能确保测量数据更加准确,他们觉得值得这样做。
日光穿过云层开始发威,照得地面白茫茫一片。侯松梁爬到罐顶用一根细绳吊着铅坠沿罐壁放下,再用一根金属丝系在滑轮上放到地面。滑轮在罐壁上一次次被拉起、停顿,再拉起,再停顿,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一个个数据被准确记录。王龙龙说,除了底层圈板测量一个点外,以上的每层圈板都要测量两个点,以保证测量数据更精确。
5个点测完后,侯松梁从罐顶跑到地面,前胸后背汗湿了一大片,开始大口大口喝水。因为长时间弯着腰吊滑轮,他的腰有些直不起来。
两名工程师正在检定的罐子高约13米,共有10层圈板。以22个测量点计算,每个测点从下到上需要测量19个点,整个罐体检测下来,就需要418次拉动滑轮和读数记录。一天检定下来,工程师们常累得手臂酸痛,甚至拿不住筷子。
侯松梁喝完一瓶水又出现在罐顶,继续径向偏差测量。一个半小时后,环绕罐壁上的22个测量点被悉数测完。两名工程师顾不上休息,又开始了下一个检测项目。他们在楼梯上爬上爬下,测量各层圈板的高度及厚度。他们说,等完成全部检测项目,再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和数据修正,就可以向客户提供一份详细的高度与容量对照表。任意高度对应多少容量,只要查询这张表格,便可一目了然。比如3.651米位置对应的容量就可以通过查询3.65米处的容量,加上1毫米对应的容量得出。
“测量需要精确到1毫米?”“你别小看这1毫米,对于这么个‘大胖子’来说,1毫米可要相差380多升油哩!”见笔者疑惑,侯松梁笑着解释说。
烈日当空,两名工程师忙碌的身影在地上跃动。在他们的身后不远处,3座待检的立式金属罐巍然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