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带应急食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早些时候介绍说,“神舟九号”飞船预计执行飞行任务13天,其中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组合体飞10天,飞船飞3天。
长时间的停留,航天员还未到,食品其实已到了。记者昨天在航天城遇到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她告诉记者,航天员的大部分食品已经在去年随“天宫一号”升空了,而这次会带一些应急用的航天食品。
据了解,在载人飞行中,应急食品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当飞船推迟返回时,航天员在返回舱中穿舱内航天服时应急食用。二是当飞船未进入预定着陆区域,落 到了海上、沙漠、丛林、寒区等区域时,航天员自救食用。而飞行乘组每人都有一套,主要是高能压缩食品和饮用水,能满足应急情况下两天的用量。食品重量很 轻,只有1公斤。饮用水袋既能在失重环境下食用,也能在地面食用。水袋有一根吸管,航天员借此把水吸入口中。外面的卡口可以卡住吸管,航天员能中途停止饮 水。
应急食品采用高强度真空包装,此前在地面进行了低压环境试验。“一旦飞船出现泄漏情况,舱内压力下降,真空程度变大,应急食品要能经受低压考验。”她介绍说,如果空间腾出来了,航天员还会带一些可以加热的食品。
可看航天员锻炼身体
过去神舟任务,航天员最多停留3天,而“神九”的航天员要在“天宫一号”中连续驻留,长时间失重环境下的飞行会造成肌肉萎缩、骨丢失等症状,需要航天员通过太空锻炼进行自身的健康维护。
在国际太空站上,经常都可以看到航天员锻炼的照片、视频。记者就此向黄伟芬提问,她介绍说,“神九”的航天员也可以进行身体锻炼了。据介绍,“天宫 一号”首次带上了太空锻炼器材,如特殊自行车用于锻炼下肢肌肉;拉力器用于锻炼肩部和背部肌肉;下体负压筒对航天员下半身施加负压,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 动,改变失重环境中血液朝头部转移的情况。而这些也是目前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失重防护锻炼器材。
另外,为了探索今后更长期驻留太空的医学变化规律和防护措施,“天宫一号”还装载了很多空间医学实验设备。比如,质量测量仪能在失重条件下“称量” 人体质量,反映航天员飞行期间体重的变化;骨丢失对抗仪通过对航天员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对抗太空飞行造成的骨丢失。还有一些装置用于研究失重环境下细 胞变化规律、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舱内气体采样分析等。
据悉,这些研究设备针对太空特殊环境专门研制,涉及航天医学、生物、物理、电子技术、工程等多学科。所以相比过去的航天员,“神九”的三位航天员工作量也相应加大。
航天员将首次实验“喝尿”
跟过去不一样,除了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压力、氧气等常规环境外,航天员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一号”里生活实验,就要求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这也是过去建设国际空间站的惯例。
黄伟芬还告诉记者,为此,他们专门研制了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采取综合手段对舱内气体高效净化。此外,还首次带入了微生物净化装置,为航天员打造 高度洁净的环境,而这个有害气体净化装置能强力去除几十种有害气体。值得一提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仪器还能监测“天宫一号”内PM2.5的变化情况。
神舟飞船过去携带的都是消耗性资源,航天员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资都从地面携带,而“天宫一号”里的再生技术系统也需要这次航天员“上天”验证。
据悉,航天员呼吸、排汗产生的水汽将有冷凝水收集装置定时自动收集,而“天宫一号”带有的废物回收利用设备,将把这些废水再利用。
其中,电解制氧装置是将纯水制成氧气,而动态水气分离装置则是用航天员的尿液进行水气分离,这次3位航天员就将实验“尿液循环器”能否真正“尿变水”。但是,这次的实验,航天员不会喝下自己的尿,
因为首批“尿液水”将被送回地面接受严格检测,只有在一切指标合格后,将来的航天员才会有“喝尿”的指令。而记者了解到,在之前的地面实验中,这种尿液转化水的品质超过一般的纯净水。
“天宫一号”将设计“火灾”
在正常的吃喝拉撒之外,记者还了解到, “救火演习”也是这次“神九”航天员实验的重要“必修课”之一。据介绍,在“天宫一号”内有灭火装置,可以帮助宇航员演练在站内密闭空间内的灭火技巧,同时也对将来中国空间站灭火设备及疏散通道的设计提供技术参数。
根据任务计划,“天宫一号”可能将有一次“火灾”发生,首先烟雾探测器监测到烟雾,发出警报并指明报警传感器的位置。3名宇航员据此确定“起火”的 具体位置,检查站内消防面具、空气分析仪及灭火器是否到位,然后他们赶到“起火”地点,用空气分析仪检测燃烧产生的有害烟雾在空气中的含量。地面飞行控制 中心的专家,会根据分析指标指示航天员是否需要戴上消防面具来灭火。
与此同时,航天员还要根据操作规程及时切断站内通风系统,以防止通风系统向“起火”地点输送氧气并输送有害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