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李立志
半年前,靠着自筹资金,广州4位90后大学生研制出国内民间第一枚火箭,然而受资金以及试验条件的限制,4位大学生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火箭发射实验失败。然而昨日,他们又兴奋地告诉记者,时隔半年,他们已经制造出目前国内民间最大也是最先进的火箭,它能将1公斤重的小卫星或仪器送入2万米的高空,其航电设备能灵敏感应10cm的细微位移。
企业捐10万元助力造箭
昨天,火箭小组的核心人员胡振宇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火箭发射失败之后,他们曾一度因资金困难想打退堂鼓。“但没过多久,竟有一家家电企业主动联系上我们,表示愿意提供赞助。”本已打算各奔东西的胡振宇、罗澍一下子又来了精神。最后,这家企业赞助了他们10万元,而且还提供精密数控车床加工,甚至代买部分实验器材。
有了资金支持的火箭少年,干劲一下上来了。在华工附近,他们专门租用一间实验室。“除了上课,我们就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胡振宇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燃料设计。上次发射失败后,他们发现问题出在燃料上。找出失败的原因之后,小胡一头扎进了一堆化学原料当中。在实验室的桌上,摆满大大小小的玻璃瓶,都是火箭发动机燃料的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小胡的任务就是在不同的材料之中反复配方,反复试验,然后找到最佳配方的燃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胡最后终于研制出了满意的燃料。“每一次我们都要用X光机进行密度测试,最后的成品可以说已经达到理论值了,也就是燃料内部找不出任何气泡或缝隙,密度已经达到最高值。”
新火箭所有系统双备份
罗澍是火箭小组的另一位核心成员,主要负责火箭的航电系统与监控系统的设计。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新火箭先进的航电与监控系统。“在国内业余火箭探空项目,绝对是最先进的。”罗澍告诉记者,新火箭所有的系统都是双备份的,双备份意味着万无一失。“即使电源线在发射过程中发生了短路,也可以通过备份线路转过弯进行操作。”“新火箭配备了航天级的CPU,它可以精确操作火箭在飞行当中的航向姿态参考,GPS惯性组合定位……”罗澍一口气说出一大串专业词汇,见记者有点不明白,他打了一个比方,“简单说就是系统能精确监测火箭的任何一个细微动作,火箭只要位移了10cm,我们都可以监控到。”
手机成数据控制台
另外一个让火箭小组满意是的他们自己设计的“试车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两个手指大小的采集芯片,就能将火箭内部的压力、外壳的温度,全部采集到通过蓝牙连接的手机上,所有数据都会在手机上显示出来。“真正的火箭控制台仪器一个大房子都装不下,我们往口袋里一塞就能立即实施发谢了。”不过,小胡也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控制台只能控制10公里范围内的数据,而真火箭的控制范围是几万公里。
至今为止,小胡他们已经做了4次发动机测试,试验数据令人满意。按照他们的计划,月底将会进行一次发射测试,如果一切顺利,真正的发射实验就会进行。
火箭五人组分工:
胡振宇(华南理工大学)
负责燃料及测试装置设计,箭体设计。
罗澍(中山大学)
负责航电设计制造及数据采集工作。
黄湛钧(华南师范大学)
负责通信链路架构及数据传输。
张子林(华南师范大学)
负责备用方案设计。
陈诗会(自由职业)
负责无线电点火器的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