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PM2.5测量过程及对人体的伤害

   日期:2012-04-09     来源:中国测控网    评论:0    
核心提示:对于人体来讲,我们吸入一口空气,几乎所有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止步于上呼吸道,以鼻屎和痰液排出体外。而35%左右的PM2.5进入肺部,并对人体造成更大危害。

  

有检测显示,抽一支烟瞬时PM2.5接近轿车尾气。ICLONG 供图

 

  有检测显示,抽一支烟瞬时PM2.5接近轿车尾气。   

PM2.5是怎样测量的?

 

  [纵深追问]

  【揭秘】

  记者专程来到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

  “切割器”如同渔网,24小时捕获“PM2.5”

  直径还不到头发丝1/20粗细的颗粒物如何监测?记者专门赶到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一探究竟。

  1

  先“抓鱼”

  切割器选出PM2.5

  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屋顶,一个三脚架支撑起的一个倒扣的盘子状的装置,并不太显眼。“这就是用来测量PM2.5的自动采集系统。”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室主任谢扬介绍说,这一装置叫做“切割器”。

  不过,那个“盘子”不一般。它就像捕鱼的网一般,网眼的大小,决定了能捕获“鱼”的大小。

  只要有空气经过,就立即被全天24小时不停转的泵吸进采集系统;再经过这张“网”,把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通通挡在门外,而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吸入“喉管”PM2.5这条“鱼”,就这样被筛选出来了。

  2

  再“拍片”

  “磁带”记录浓度

  抓到“鱼”之后,工作的重心,就开始由楼上转移到楼下机房的 “分析系统”了两者之间由“喉管”连接。

  记者下楼进入机房,得以看到分析过程。谢扬打开箱门,一个类似于老式磁带播放器的仪器呈现在眼前。

  “样品进入仪器主机后,颗粒物被收集在可以自动更换的滤膜上,然后就可以为它们拍"片子"了。”谢扬介绍说,颗粒物越来越多,颗粒物质量不同,在Beta射线检测器检测时,拍出来的小圆点状的照片深浅也不同。这些深深浅浅的小圆点,都被记录在白色的“磁带”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仪器,它通过小天平反复称量的方式,来测出PM2.5的浓度这两种方法,目前市环保局都在使用,也是当今测量PM2.5最为权威的方法。

  3

  最后发布

  不间断监测,实时传输数据

  最后,经过计算机读取后,就是我们看到的诸如“134”“67”这样的数字结果了。由于监测仪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因此数据也是实时传输。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将相关数据,在第一时间传到省环保局,并发布出来。

  【延伸阅读】

  监测点有何特殊要求?

  不可以抽烟

  在监测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监测室里不能抽烟,有的还要求必须穿上鞋套,以防止外来灰尘的进入。在站房建设上,虽然可以采用已有的房子,但也要根据技术要求进行改造。室外采样系统连接楼下的空气监测仪主机。安放主机一般需要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

  必须有空调

  为了得出最精确的数据,机房恒温恒湿,温度常年保持在25℃,湿度保持在60%以内。“所以,所有的监测站房都要配备空调”,以防止夏天仪器散热过高,而出现机器故障。对于价格不菲的设备,环保部门也是“呵护备至”,每个月都要对设备进行维护清洗。

  PM2.5为啥危害更大?

  吸一口气,35%PM2.5进肺部

  现在你用鼻子吸一口气。这口空气首先进入鼻腔。大部分直径大于PM2.5的颗粒和42%的PM2.5颗粒物,在鼻腔中沉积下来,并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鼻屎。

  其余的颗粒物继续向下,经过咽喉,咽喉黏液又黏住了一部分直径大于PM2.5和8%的PM2.5的颗粒物。当沉积的颗粒物多时,人会感觉咽喉部黏黏的痒痒的,然后你就会咳一声,最终这部分颗粒物被咳出体外,那就是痰。

  其余的颗粒物继续向下,进入气管,最后那部分直径大于PM2.5的颗粒被气管黏液完全拦截下来,同时拦截下来的还有4%的PM2.5。颗粒沉积在气管壁上,人用力深咳,也有痰液咳出。

  还有近一半的PM2.5进入了更深的下呼吸道系统。

  继续来到支气管,11%的PM2.5被支气管壁黏液留了下来。因为管道越来越小,颗粒物吸入时,与管壁碰碰撞撞的概率更高了,沉积率也就增高。

  最后还有35%左右的PM2.5进入了肺泡。颗粒粗的就在肺泡里沉积了下来,更细的,则进入了肺泡里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脏器。

  总的来说,我们吸入的那口空气,几乎所有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止步于上呼吸道,以鼻屎和痰液排出体外。而35%左右的PM2.5进入肺部,并对人体造成更大危害。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