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人们现在对"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已经耳熟能详,自2010年首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以来,该机构正式对外发声,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两年来,在国内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会展论坛均可以看到物专委的名字和来自该机构的专家身影,为物联网产业呐喊,为企业的盲目狂热降温,而这正是物专委的魅力所在,这里几乎集聚了中国物联网行业的所有重量级专家。如今由中国电子学会物专委举办的中国物联网大会已经堪称物联网行业的"达沃斯",2012年的大会也将在4月如期举行,作为物联网业界备受瞩目的"千人大会"重要组织者,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观察者与思考者,她如何看待物联网?如何看待国家政策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作用?如何看待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新霞发表了个人观点。
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新霞
·我们没有赶物联网的时髦,只是厚积薄发
记者:据我们观察,在物联网领域,中国电子学会与其他协会组织相比是风头最健的,为什么会如此关注物联网?
王新霞:中国电子学会的主管部门是工信部,是成立了50年的老机构,做事风格比较务实。我们一般对外不敢称"专家",也谈不上是"专家",但是为专家服务,我们会是做的比较专业也比较到位。一直以来,中国电子学会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定位是政产学研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权威的专家网络是我们最核心的发动力。因为有50年的历史,所以电子学会做起事情来就不是依靠一时冲动,而是稳中求进。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称不上"新锐",不是那么赶潮流,我们讲究的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现在看起来,我们都赶上了云计算和物联网这波浪潮,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淀。
记者: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诞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王新霞:2009年8月,我在微博上到看《中国电子报》有篇关于物联网的报道,当时我就把链接发给陈枫(物联网专委会秘书),我说你看这个东西很有意思,电子学会很适合在中间做些事情。因为电子学会是一个"集大成者",无论是计算机学会还是通讯学会都只是关注其中一块,唯独电子学会它能跨越整个产业链,而且第八届理事会在吴基传理事长和刘汝林秘书长带领下,非常关注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向,强调中国电子学会对产业的推动和影响。所以当我向学会领导汇报要成立物联网专委会时,他们都觉得我的想法非常对路。
我还记得我们2009年11月去拜访北京邮电大学杨放春副校长时,心情真的十分忐忑,因为我们那时的确是外行,当然现在依然外行,虽然天天在电子学会待着,能有和很多院士学习沟通的机会,但实际上"物联网"这个字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到目前为止定义还是模糊的,虽然官方会有一个定义,但很严格的学术角度的定义是没有达成共识的。我们当时完全不清楚物联网专委会能干什么,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既符合学会的宗旨和工作方向,又可以将学会传统的资源积累发挥出能量。目前我们专委会的所有专家,至少80%是我们面对面专门拜访和请教过的。
[pagebreak]·我们不做物联网的领导者,只是顺势而为
记者:这些专家和物专委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物专委与中国电子学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新霞:电子学会是一个全国性法人社团,挂靠在工信部,专家与学会的合作都是公益的。物联网专委会实际可以看做是电子学会物联网分会的前身。因为电子学会是作为民政部注册的社团组织,工信部是我们的行政主管单位,同时又作为工程类的工科学会,科协算是我们的业务主管单位。
从学会的角度,我们做事不会赶潮流,因为学会这个机构的特点就不允许赶潮流,它不会因为这个事情是个热潮,就去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但同时学会做事情一定要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你肯定要顺着趋势走,在某种程度上引领趋势,不能说是主导,我一直认为产业的发展是有它自身的起伏和脉络,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电子学会绝对不是这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领导者或是一个发动机,我们是顺势而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我们核心是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现在讲产学研结合,学术和产业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就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这两年我参加了无数的物联网会议,2010年做完中国物联网大会,无论是学会的领导还是专委会的委员们,还是我们所影响的企业,还包括一些兄弟单位,他们对这个会的认可度都很高。我那个时候受宠若惊,因为我不知道,做完物联网大会之后竟然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但是私底下我们是很忐忑的,因为我们最清楚我们的软肋在哪。我记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做第一届大会的时候,当时全国人民很多还不知道"物联网"这三个字怎么写,甚至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主管领导都认为物联网就是物流网。当大家对物联网的理解还处在这个认识层面上时,邬贺铨院士就提出物联网现在是虚热,须要降温,我们非常认可这种态度和理念。
记者:目前电子学会有多少会员企业,运营模式是怎样的?未来是否会调整?
王新霞:这个数字我说的不权威,具体数字应该问我们学会组织部。物联网专委会现在大概有四五十个专委会成员,全是以企业身份申请,大概30%是目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40%是散布在各个行业,剩下的一些现在可能还是"名不见经传",但实际上真正影响企业的面肯定不止这些,有很多企业我们也在调整,因为专委会能容纳的量很有限,将来可能设立各个行业的推进小组或者工作推进委员会,比如我们正在筹备成立的车联网工作推进委员会、物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委员会等。
运作模式也会有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我们还永远只能做一个平台,不过我还是非常认可电子学会作为平台的理念。将来会有一些实体,比如针对车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等,在组织层面上会作为电子学会下属的推进机构,然后会有一些投融资的合作,当然这要看时机。
·"物联网"是一个阶段性描述,生蛋的鸡还是那些鸡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物联网的?对当下的一些"行业乱象"有什么看法?
王新霞:我觉得所谓的物联网一定跟我们的年龄没有关系,不能因为我们年轻就认为物联网是一个新词。信息化已经多少年了?我个人认为,物联网只是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一个阶段性的描述,至于这个阶段是20年还是50年我们不知道,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许居衍院士在2011年10月20日的兰州的首届中国车联网大会上提到,"物联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终极的原景目标,永远不能实现"。它就是未来的一个描述而已--未来信息化的愿景描述,我非常认可老先生的观点。
2010年我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提到要"降温",其实那个时候物联网还没有大热起来,但大会结束后你就发现,2010下半年中国物联网的热潮就已经势不可挡,2011年就完全到高烧的状态,当抵达巅峰状态后就可能要开始阶段性的调整了。
这些年参加了那么多会议之后,我可以感觉到大家的盲目,我不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盛宴,我经常能看到很多唾沫横飞的演讲,听到很多豪言壮语,看到各种莫名的兴奋和迷茫。我心想这个市场难道真的有这么疯狂吗?真的会有多少"万亿"吗?我不是做咨询的,数据方面我没有发言权,但基于电子学会这种学术团体的视野来看,我不认为这个世界真的是他们表现的那样。这些年我参加了石化行业、煤炭、智能交通、信息安全、RFID等各种各样层次不一的活动,有多少家企业敢拍着胸脯说我就是完全意义的物联网企业?不是!绝大多数是贴标签贴出来的。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在一个事物的发展初期,这些现象都无可厚非。
2011年底,我在中关村物联网联盟的年会上作为代表发言的时候,我说物联网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描述,在座各位企业界的朋友你们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很多年,所以物联网这股浪潮才能被你们赶上。我对于这两年之内注册的很多所谓的物联网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怀疑,当然,假如基于一个很强大的产业集团,或者有很独特的行业优势,那还算靠谱。如果你说你的物联网公司在两年之间纯粹意义上的"横空出世",我觉得那就是件非常搞笑的事情,实际上你可以看到,生蛋的鸡还依然是那些鸡,生不出来的往往叫得越豪迈。
·物联网行业组织要少去哗众取宠尽量踏实做事
记者:物联网在国内被提出以来,很多物联网联盟、协会等行业组织喷涌而出,给人一种"过度繁荣"的幻觉,作为其中的一员,您有什么看法?
王新霞:这些年,我们碰到了很多名义的联盟和协会,各有来头。我一般都会首先问贵单位挂靠在哪,主管单位是谁,核心牵头人是谁?然后我大概就能判断是李鬼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我觉得没关系,这个行业大家都想挤进来,说明这是个好事,说明我们的投入,我们的坚持,我们的关注不是错的,这不是个冷门,说明这个事情至少是有意思的,有价值的。
同时,这么多联盟、协会等组织进入这个行业,我也觉得特别开心。当时筹办第一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我比较忐忑,第二届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比较坚定,然后到第三届的时候,虽然压力也很大,全国各地免费的会太多,我们得思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举办的活动品质是有口碑的。我们主办物联网大会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希望每年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聚会,第一届的大会主题比较空泛,叫"物联世界",第二届的大会主题叫"行业应用",我发现当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后,全国很多物联网会议都是这个主题。
[pagebreak]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联盟这类群体的生存状态?
王新霞:目前物联网行业组织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完全依托政府职能而存在的,像一些地方的产业联盟就是经信委下面的一个机构,就是政府职能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它的运营状态就和政府机关是一样的;第二类是作为社团组织在经营,广州深圳比较典型,目前在我们国家,这类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机构还不够多,但我认为这种组织经营模式会是趋势。我对物专委的工作还是很有信心的,这类机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为你并没有满足这个行业绝大多数潜在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作为独立社团组织存在,这是符合业界规律的一种形式;第三类就是类似物专委这样的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介于上述的两者之间,这和机构的性质有关,都要遵循官方的组织管理,同时我们又是政府职能部门,所以更有活力和社会化的一面。对于物专委目前的现状,我们希望未来一些分支机构落地到各行业,国内类似NGO这样的组织太少,所以我看大家都蜂拥过来,觉得不是件坏事。我更希望大家以这种健康务实的理念,真正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与一些业内的朋友交流,他们都说觉得专委会太低调,但其实我们是务实,我希望以这种务实的理性态度来帮助这个产业往正面、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出席各种会议和活动,与各种来路的人交换名片,在觥筹交错中总是觉得没有太大意思,我觉得既然你是从业人员,那你就踏踏实实的去推动它,不要去玩花样,不要去哗众取宠,不要为暂时的一杯羹损失自己的名誉。
·大型企业(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物联网领域不存在竞争
记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布了未来重点关注的九大领域,针对业界讨论较多的热门行业,物专委下一步是否会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
王新霞:我还是在想电子学会真正能生根的行业有哪些?真正切入的行业有哪些?真正能够影响的行业有哪些?当然,你能影响和生根的行业一定是我们认可的物联网前期有所作为和突破的行业,现在大家能所公认的就是智慧城市和车联网,别的也都有,但目前还看不到一个很明确的发展趋势。
我们一直在跟信息安全、智慧医疗、安全生产监督等各种各样行业专家在交流,他们都愿意和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深入合作。他们说目前看物联网就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后我要告诉他们,很多专家都这么认为,您这么看就对了。这个"所以然"在哪?都在行业应用里。所以我必须要和各个行业去沟通,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物联网称不上物联网,物是什么,就是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
记者:您对目前行业内正在发展物联网的企业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王新霞:无论你做哪个行业,态度一定要踏实。邬贺铨院士希望电子学会这个平台能够发出相对理性的科学家的声音。尤其像物联网,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直以来在跟工信部、发改委,保持密切沟通和互动。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发展一定不要被表象所左右,机会肯定是有的,你的坚守在哪你的机会就在哪。我们传递的一定是一种坚守的态度,绝对不是一场盛宴的幻觉。虽然大浪淘沙,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一定有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去看待,帮助这个产业健康成长,电子学会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机构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能够把我们有限的力量都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和理念来助推行业健康发展。我一直都很认可国脉在物联网领域做事的态度和理念,你们每周发布的电子期刊我都会看。
微博上很多人问我,要进入物联网产业,请你给我一些建议,我一般都会告诉他:抱歉,我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所谓的市场机会,并不是你一腔热血就能抓住的,你可能会有很硬的"关系"能蒙到一点点钱,但这没有意义。
记者:您怎么看待物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大型企业(以及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物联网领域是否会形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王新霞:作为中小企业,希望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得把自身的主要业务经营起来。你要相信垄断行业的主业不是信息化,前期是合作还是对抗,这是战术问题,取决你的人脉与资源。我们在与一些垄断机构的信息化或物联网部门沟通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很困惑,因为他们是作为集团主业之外的机构(当然电信公司要好一些),但他们在其间的位置很尴尬,比如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的专家落户在一个企业中,感觉很弱势,因为不是盈利的主流,仅仅提供内部服务或者以此拓展一些新的服务和业务。这些就是中小企业的机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这个过程中它们左右为难的地方就一定是你的机会。
·物联网不是权贵的乐园,只是创业门槛在提高
记者:政府在推进物联网方面是设立示范区,建产业基地、产业园、建设示范工程,而民间很多企业只是一个在单体应用上发展业务,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物联网实际是在"望梅止渴",当下对企业而言,国家政策和真实的商业机会之间会不会有矛盾?
王新霞:国家对任何一个产业的支持都是这个规律,物联网它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物联网"阶段,它希望有一些示范被大家看到。现在我们和专家在沟通,物联网的突破一定会有一些类似百度、淘宝这样的"神奇小子"出现,一定会像现在移动互联网那么火热,而移动互联网在某种意义是物联网的一个大的分支。所以政府的套路和物理网企业的机会不能叫矛盾,这就是政府的套路。那么民间的套路有民间的特点,任何一个产业它首先一定是单点突破,因为是企业的核心是要尽快实现市场价值,所谓市场价值就是盈利,有一个很好的现金流,一个可预期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这一点都不矛盾。
我觉得在这种扶持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弊病都必然在物联网行业得到重现,这个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我觉得就是它不能算是矛盾,怎么样做到在某一个点相遇,我想一个好的行业平台对双方都会是一个帮助。
我和何小庆老师有一些交流。何老师有一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是草根创业者的天堂,物联网是权贵的乐园"。我不是完全认可。互联网文化宣扬自由、交流的无边界,和整个国家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才催生了那么多的草根创业者,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是不会变的。对于物联网而言,它可以说是信息化从业者的乐园,但不再有像互联网纯草根创业那样的氛围,机会在压缩,门槛也在提高。
记者: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物联网示范园区或产业基地被国家授牌,而据我们了解,有些示范区可能只是在ICT类的园区上加一块招牌,名不副实,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新霞:首先我不知道政策的脉络和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但是我觉得既然政策出台的话,很重要的是依托已有产业集群,国家给不给你这个牌子,一定是根据已有的产业基础,这是第一位的,所以实际上算是国家对各个地方信息化这么多年发展结果的一次中期评价;第二,从地方政府经营的角度,无论是物联网产业园区还是生物科学、集成电路产业园区,落地后总会有很多结合,一个是地方政府诉求,还有一个是项目经营者的核心需求,另外就是地方主管领导的要求,三力结合作用出来的综合需求。综合之后肯定就会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有的以房地产打前站,有的以高新区招商引资打前站,不一而足。。
记者:您觉得物专委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程中应该或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新霞:我希望我们一直以同行者的形象,感召整个行业,我想我们会更多的凝聚和团结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与机构,形成一股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健康恒久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