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最南端的陆基航天测控站

   日期:2012-01-09     评论:0    
核心提示:三亚测控站,是我国目前位置最靠南端的陆基航天测控站,主要担负不同轨道航天器实时发射测控、在轨运行长期管理、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等任务。

  坐落于南海之滨的三亚测控站全景。

  “昊哥”,年龄不大,为啥称哥?

  走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三亚测控站,“昊哥”如雷贯耳。

  “昊哥”本名衣志昊,技术室助理工程师,今年25岁。参加工作仅3年,他矢志航天,刻苦攻关,独自或与同事共同开发研制出语音报警系统、机房集中监控系统等7个应用软件,成为技术“大拿”。出于对他精湛专业技术的钦佩,同事送他这个雅号。

  经深入了解,像衣志昊这样的青年技术骨干,在三亚测控站不胜枚举。傅华松、刘伟、钟奇……都在各自岗位上独领风骚。

  三亚测控站,是我国目前位置最靠南端的陆基航天测控站,主要担负不同轨道航天器实时发射测控、在轨运行长期管理、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等任务。

  近70米高的白色标校塔,巨大的乳白色球状天线罩,是三亚测控站的重要标志,静谧之中透着神秘。虽然叫三亚测控站,但其距椰风海韵的三亚市区尚有不短的距离。

  “神舟”翱翔太空、“嫦娥”潇洒奔月、“北斗”巡天游弋……一个个展示国家科技实力的壮观场面,仅是“太空大戏”的序幕。更多的“剧情”,则由隐身幕后的航天测控人来演绎。

  “我们测控站组建时间不足4年,人员从大江南北抽调而来。这支平均年龄二十几岁的科技队伍,彰显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青春特质。”谈起意气风发的科技群英,测控站党委书记李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杨常缘南,一个一岁半小孩的名字。

  孩子的爸爸杨勃航,测控站总工程师。孩子的妈妈常淑桂,测控站科技处干部。爸爸云南人,妈妈湖南人,相识在渭南,工作在海南……夫妻俩因“南”字结缘,宝宝就有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名字。

  “漂泊的家,不变的爱!”说起自己的经历,常淑桂轻描淡写仅用了8个字。笑意盈盈中,记者分明感到:这份爱,一半源于家人,一半源于事业。

  航天事业,承载国家使命、民族尊严,凝聚亿万人民的自豪和期盼。神圣的事业,离不开航天测控人耸立九天的精神航标。

  站长刘岩,筹建之初就来到这里,从挖地基、盖机房,到调设备、育人才,样样工作操心费力,“5+2”“白+黑”成为生活常态,带领大家在一片荒芜中打造出一座现代化航天测控站,创造了34战34捷的测控佳绩。

  技术室组长袁昆峰,一米八七的个头,为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他经常爬上近30米高的测控天线,钻进高不到一米的线缆地沟。长期在高温、高湿、高噪音环境中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但他依然心态阳光,无怨无悔。

  随着国家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发射任务高密度常态化,航天测控日益繁重。测控站政治处主任董汉昀说:“在我们这里,通宵达旦‘泡’机房,加班加点攻难关,少说多做、只做不说,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已成为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

  从地面测控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精测”是前提,“妙控”是关键。正在测控站检查工作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政治部副主任张仁飞告诉记者:“航天测控人在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航天测控精神,在三亚测控站得到很好体现。”

  “三亚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记者置身测控站主控大厅,调度口令此起彼伏,值班人员凝视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的数据,时刻关注着航天器的“一举一动”。

  科技干部蒙康介绍,卫星寿命主要由自身携带的燃料决定。受空间环境影响,在太空运行的卫星轨道和姿态会发生变化,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影响其使用寿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对运行卫星捕获快、跟得稳、测得精、控得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亚测控站通过科研创新精准传输数据,为航天器“延年益寿”提供了强有力的测控支持。仅2011年,他们就完成11次实时测控和数十颗卫星长管任务。

  “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从悬挂在测控站内的标语口号,记者感受到了航天人严慎细实的作风。

  科技处处长郭刚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项卫星测控任务成功后的总结会上,设备组组长不仅没受到表扬,反而被批评得流下了泪,原因很简单,这位组长没有对天伺馈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就在技术状态检查表上签了字……

  “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这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质量管理要求,已成为三亚测控站科技人员的座右铭,镌刻于心中,落实到行动,确保每一次测控任务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采访结束之际,正值三亚测控站执行我国第10颗北斗导航卫星有效载荷开启任务。主控机房内,敲击键盘的声音忽快忽慢、忽重忽轻,噼噼啪啪叠成一片,仿佛千军万马在冲锋、在战斗……

  眼前的场景让记者心生感动:每个航天器都像一个生命体。航天测控人发出的每一缕脉冲、每一道信号,都是一次与航天器的“对话”。这种“天地交流”,让航天人与航天器“心心相连”“血脉相通”。

  让深邃太空触手可及,让更多“中国星”翱翔苍穹。壮哉,中国航天测控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