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军(右)和同事在对设备进行参数调试
“神舟八号进入自主控制飞行。”
11月2日23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出口令,这一刻起,万众瞩目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之旅进入最为关键的一程。空气似乎已凝固,在京执行对接保障任务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薛明军手心攥出汗来。与其说是紧张,不如说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期待。薛明军明白,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将借助微波雷达互相寻找,分别安装在“神八”与“天宫”上由他设计的那两个“小盒子”———微波接收机已同时启动,这对“眼睛”传输信号的关键部件工作是否精准,将关乎对接成败。
“飞行姿态正常。”“距离10米。”一个个口令传来,太空中两个闪亮的人造星体,精准地开始了“太空之吻”,那轨迹在薛明军的脑海中曾无数次划过,而毫无疑问,这将是最完美的一次。
11月3日凌晨1时4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欢呼声中,46岁的邢台汉子薛明军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几年来的钻研与付出,几年来的汗水与泪水,在神八与天宫牵手的时刻,写进中国荣耀。
制造“完美盒子”
“我马上赶到。”“立刻开始试验。”
从接到第一个电性能件样品设计任务开始,薛明军就少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时候。“承担接收机任务后,应用户要求,评审、讨论、分析等等,都要在用户那里进行,去北京用户那里成了家常便饭,薛明军经常是早晨去北京,晚上11点多回来接着加班。”薛明军所在的第十六专业部组件室主任岳维山说,薛明军一年去北京少说也有40多趟,最密集的时候一周要去4次,回来后还要加班加点,逢年过节也照常工作。“粗略估算,任务最重的半年间,薛明军加班时间超过700小时。”
薛明军太累了,但他却不敢有丝毫松懈:这项任务不容分毫有失。
交会对接是航天技术中的一大难点,而微波雷达系统则是保障交会精准的关键。上级用户对器件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即便是对经常承担“上星”任务的十三所而言,这个集成上
千种元器件的“大项目”也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薛明军干脆把自己“安”在了实验室里,不分黑白,只争分秒。微波雷达接收机交付前要做温循试验,一秒钟都不能停,薛明军就守着仪器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合眼,一刻不停地测试、记录、分析。每一个数据都要再三验证,确保细致和精确。
从初样试验件到鉴定件,直至最后的正样,最终,上千个部件被薛明军精巧地整合在仅鞋盒子大小的金属壳内。“这次做得还可以,指标满足用户要求。”这是薛明军对这个“作品”的自我评价。即便是满意之处,薛明军的话里也是方程式般的冷静准确:“从开始到正样,整个版图设计没有改,没有归零。”
在调试中,即便是有极微小的指标异常,都要从基础设计开始进行逐一分析排查,并向用户单位陈述,昂贵的设备将被重新制作。这就是代价不菲、耗时耗力的“归零”。而在成百上千次的测试中无一次“归零”,薛明军造出的“盒子”可谓实至名归地完美。
按照有关规定,薛明军设计的微波雷达接收机需要通过5至10倍的放大镜检查。而在用户要求下,接收机最终接受了100倍显微镜的“加严”检查,结果依旧是完美无瑕。
情系“天宫”
神八与天宫对接成功,薛明军欣喜之余也有着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2010年末,正值微波雷达接收机联合测试的关键阶段,薛明军的爱人程玉新被查出罹患癌症。那段时间,同事们注意到,原本就拘谨木讷的“薛工”话更少了,人更瘦了,但他手中的工作却没丁点耽误,接收机各个环节按期完成。
依旧是北京、石家庄两地间的不停奔波,依旧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所有的检验、测试的现场。只有到晚上,疲惫的薛明军才能回到病重的妻子身边。
而病情的发展却比想像中快得多。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相濡以沫的妻子撒手人寰,甚至没来得及给薛明军留下最后一句话。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长期以来,妻子除了知道薛明军从事军工产品设计工作外,其他情况知之甚少。“等到对接成功了,我一定要告诉她,这荣耀里面也有她的一份”。这话在薛明军心里说过千万遍,但最终,妻子没能听到。“家里的事能不让你做就不让你做”,“买菜做饭照顾孩子,我全包”,妻子常说的贴心话,如今都成了薛明军永难偿清的心债,但他相信,妻子会懂他,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