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双人五天的太空飞行。这次将要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又让人看到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就在 “天宫一号”发射前夕,中央台记者梁永春、李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戚发轫曾经主持了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飞船的研制。他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神舟”到“天宫”的纵深跨越。
记者:这次要发射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整个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爬这个坡爬到什么阶段了?
戚发轫:我们当年确定这个任务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科学的规划,一步一步在走,前一步走完以后(为下一步)打基础。第一步人上去能够回来是一个最基本的突破,但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空间站。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总结一些技术性的突破。通过谁来突破?就要通过空间实验室。
戚发轫指出,我国要建设空间实验室,要完成四项主要任务:
戚发轫:人要出舱,要出去工作,这个基本技术我们解决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二个是交会对接,在这四个关键环节中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不走这一步是没有条件建立空间站的。
交会对接难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重要?戚发轫给出详细解读:
戚发轫:交会对接这个事情,首先要交会,两个东西在轨道上能够交会,能够撞到一块去,这就挺不容易的,其次交会对接机构是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两个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上去,而且连在一块不漏气,变成一个整体,成一个密封舱,这个事情要求挺严格的,连上了以后还能够分开;第三就是连在一起就变成了组合体了,要解决控制问题,它达到什么技术呢?以后空间站这个舱那个舱连在一块,要有一个总的控制,那就是核心舱来控制,所以这个技术也要做准备;最后一个当然就是航天员能够来来往往,有很好的通道,有很好的工效,这个事情做了三次计划的准备,从无人到有人。这在我们建立最终目标——空间站——这个过程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技术,不突破它我们就没有条件建立空间站。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将来要搞空间站,应该具备那些能力?怎样才能具备后发优势?
戚发轫:应该这么说,空间站真正是为科学家们建立一个空间实验平台。我举了一个例子,不一定很准确,我们就相当于给科学家建了一个大剧院,你演什么戏是你的主意。
记者:你负责搭台,他们来唱戏?
戚发轫:对。应该说我们搞工程的人,给我们中国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很好的环境,意义非常之大。
记者:有人说,神舟八号试验成功之后,神舟系列的载人飞船才算是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
戚发轫:原来我们都没有交会对接的功能,这个飞船不能说它是天地往返的工具,你不能对接,怎么能作为工具呢?神八就具备了,这一次加上交会对接机构这个功能,另外又把以前不太满意的地方,都经过改进了,这样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记者:神舟飞船包括我们的空间站初具规模之后,开展国家航天合作的空间会有多大?
戚发轫:我们在载人航天上一直愿意开展国际合作,但是中国有个特殊情况,就是人家不带我们玩。所以我们航天精神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自力更生。你没有的东西绝对不给你,等你花了好大力气搞得差不多了,他说:我的东西比你好,我还便宜,你买我的,你就不用干了,就上当了。等你不行了、不干了,它又贵了。我体会很深。所以,航天就是别靠别人!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
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原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 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2010年6月聘为北航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