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动车事故调查进展公布报告仍未完成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及时批准成立并调整充实了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下设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聘请了国内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并邀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调查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靠专家支撑、依靠科学手段、依靠事实证据,经过严肃认真的调查,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此前一天,调查组称,初步认定这次事故既有设备缺陷和故障的原因,又有设备故障后处置不力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一起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这一说法和8月底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所叙述基本相同。
对事故车辆残骸等有关物证、数据资料进行了封存和保护;调取解读分析了事故前后的录音资料,以及“黑匣子”、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等装置、仪器、设备的全部信息;提取了列控中心数据,通过搭建数据平台再现了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状况;在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进行了事故现场实车模拟再现试验。同时,调查组相继进行了温州南站线路绝缘性能测试、甬温线无线通信场强检测等。
调查组还委托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利用电力系统全国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对事故发生时段温州南站附近的雷电活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委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有关电子元件进行了雷电冲击电流和工频电流下的熔断模拟试验;委托中国气象局权威专家对事故发生地段雷电活动侵袭情况进行检验验证;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评测机构组成测试组对列控中心主机和采集驱动板软硬件进行了测试。
截至目前,调查组已召开分析会、论证会、研讨会等各种会议200余次,调阅相关资料近1300件,调查询问和谈话近300人次,形成各种专项调查报告及相关文字材料近200万字。
由于高铁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情况比较复杂,调查工作涉及的环节、领域、范围,需要测试验证的内容很多。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获得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实验资料,但仍有许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验证,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下一步,事故调查组将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继续抓紧工作,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调查取证,绝不放过任何疑点。调查组将科学分析和认定造成事故的技术原因,并追根溯源,彻底查清源头性问题;深入细致全面查清设计研发、检测鉴定、审查许可、上道使用、运输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原因;依法依规界定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从法制体制机制及标准规范、行车组织、设备设施等方面,研究提出加强铁路安全生产,促进我国高铁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有关事故的调查进展和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据新华社电
■官方回应
调查报告时间未到“大限”
安监总局人士称,按规定,事故60天内应提交报告,但特殊情况最长还可延60天
本报讯(记者刘春瑞)从7月23日动车事故发生到形成报告需要多长时间?昨日,安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调查报告,国务院493号令有明确规定。但是不能太绝对,要看事故具体情况。
据介绍,根据国务院493号令,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特别重大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从国务院493号令来看,事故调查组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仍然在规定时间内。
事故处理责任人分为几类?上述负责人指出,对于已经触犯了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不够刑事责任的又违反了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条例的,要接受党纪政纪处罚。这要根据事故责任人的责任情况来具体分析,跟事故调查的原因是密切相关的,不会有快慢之说。
■专家观点
“设备缺陷包括信号系统”
一专家组成员认为,雷击导致信号系统出问题;最终调查报告需汇总5个小组情况
昨日,“7·23”特大事故专家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连光表示,国务院“7·23”调查组20日公布的事故调查进展,只是一个初步结果,其中初步鉴定这起事故有设备缺陷和故障的原因,所谓的设备缺陷,包括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
“我主要是负责电气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刘连光介绍说,国务院成立的调查组一共分为5个组,包括专家组、管理组、技术组等,而专家组12个人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负责电气、信号、调度。他表示,事故的最终调查结果和报告,由调查组根据5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汇总。
调查组称,初步鉴定这起事故有设备缺陷和故障的原因,那设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刘连光教授表示,所谓的设备有很多,包括信号系统、控制系统等等。他肯定了国务院调查组此前的说法,信号系统设计的缺陷。“信号系统的问题,主要是雷击造成的,对信号产生了影响。”他强调说。
早在8月中下旬,国务院调查组就已初步完成了事故的技术报告以及事故直接原因的专家组报告。国家安监局的新闻发言人黄毅曾表示,通过初步的分析发现,事故既暴露出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从而导致雷击造成的故障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故障发生之后,应急处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不过,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专家组认为动车信号技术上没有问题,属于责任问题、管理问题。
针对该说法,刘连光称,王梦恕所谓的动车信号技术上没问题,只是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不便做评论。“他是院士,那也是他个人的观点。
[pagebreak]动车事故调查进展
7月24日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事故第二天对新华社记者说,事故初步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
7月28日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说,事故反映出的设备质量、人员素质、现场控制等问题,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8月4日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这不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起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事故,而且铁路方面也指出,事故当中所暴露出来的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
8月22日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这起事故既暴露出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同时也反映出故障发生之后,应急处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新京报社论:公布调查进展也是一种“结果”
相对于调查过程隐而不语而言,此时,公布事故调查进展情况也是一种“结果”,有助于满足公众知情权。期待调查组最终给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发生将近两月。昨日,国务院调查组通报了事故调查进展情况。
近两个月来,调查组深入开展了现场勘查、模拟试验、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仍有许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验证,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
近日,民众非常关心“7·23”动车事故调查情况。因为,在7月28日,事故调查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的时候曾说,调查结果争取在9月中旬公布。虽然,这位负责人没有说“一定”要在9月中旬公布调查结果,但是,既然曾经有表态,现在时间已到,民众自然有很强烈的期待。此时,公布事故调查进展情况也是一种“结果”,有助于满足公众知情权,缓解公众的知情焦虑,值得肯定。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重大事故的调查结果何时公布,不应设定具体的时间表。固然,谁都希望,事故调查结果越早出来越好,不过,事故调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既需要科学、严谨的精神,也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最终调查结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国外很多火车、飞机事故发生后,最终的调查结果都不是一两个月就公布出来的。2005年4月,日本兵库县火车出轨事故,调查结果是在两年后的2007年6月公布。2009年6月1日造成228人丧生的法航空难,初步调查结果在今年5月31日公布。显然,动车事故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彻底,比公布的时间更重要。
在此必须要明确的是,事故调查讲究科学严谨,并不意味着事故调查情况一定要等到最终结果出来才公布,或者人为拖延时间公布。“7·23”动车事故伤了国人的心。公众生怕真相被掩埋、关心调查结果,都在情理之中。有关方面既要顾及民众的情绪,又要保证事故调查结果的科学与可信,自然离不开事故调查过程的透明、公开。所以,事故调查组适时向公众通报事故调查情况,非常重要。
从通报的情况看来,近两个月来调查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调取解读分析了事故前后的录音资料,以及“黑匣子”等装置、仪器、设备的全部信息;在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进行了事故现场实车模拟再现试验等。到目前,调查组已召开各种会议200余次,调阅相关资料近1300件,调查询问和谈话近300人次,形成各种专项调查报告及相关文字材料近200万字。
事实和数据胜于雄辩。调查组详细通报事故调查进展,一方面能消除很多民众的焦虑和不解,一方面也给民众提供了监督的平台。这或许也会让一些有专业背景的人士,从中发现调查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7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调查处理工作要公开、透明,结果向社会公布,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的交待。接下来,调查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要有调查过程的公开、透明,就不难让这份“承诺”变成现实。期待调查组最终给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让“7·23”动车事故的罹难者安息,让事故责任者依法被惩处,让中国的铁路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