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体景气度算不上高,但期内全球光伏产业的运行并不是没有亮点。首先,4月7日,Google公司宣布向位于德国柏林的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厂投资35.万欧元(约合500万美元),这是其在欧洲的首笔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同时也体现了自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的电子、IT等巨头进军或加大在光伏领域投资的热潮仍在持续。
其次,4月初,国际光伏设备巨头瑞士梅耶博格表示已从Roth&Rau公司创始人及关键股东手中购得11.3%的股本。在光伏生产领域的“垂直一体化”趋势已经逐步被业内所认可和接受之时,这一消息是否可以解读为光伏设备领域也有了“垂直一体化”经营的趋势?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再次,关于美国光伏市场却在2011年有潜力效仿2010年,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同时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的判断,势必会进一步加快制造厂商涌入该地区的步伐。
最后,在东亚范围,韩国厂商大力布局多晶硅领域的步伐仍然在加快,以至于我们都不禁发出“多晶硅产业,‘韩’流来袭?”的疑问。而以往已经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方面占据一席之地的台湾地区厂商的减产举动,则再次印证了目前全球市场的下行状态。
1、谷歌投资500万美元获德最大太阳能发电厂49%股权
4月7日,Google宣布向位于德国柏林的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厂投资35.万欧元(约合500万美元),这是其在欧洲的首笔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德国私募股权公司CapitalStage将该电厂49%的股权转让给了Google。据介绍,这次交易还有待德国政府的正式批准。
《OFweekSolar视界》简评:其实投资德国柏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非是期内Google在光伏领域的唯一动作,稍后的4月11日Google公司表示,已斥资1.68亿美元协助兴建太阳能发电厂,这座位于美国加州莫哈维沙漠(MojaveDesert)的电厂,将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之一。
毫无疑问,这是Google公司光伏进程仍在持续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体现了自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的电子、IT等巨头进军或加大在光伏领域投资的热潮仍在持续。
虽然期间也有英特尔旗下太阳能光伏工厂关闭等负面消息传出,但总体来看,这场始于金融危机之后的“吸金潮”确实已经在悄悄改变着全球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将如何,恐怕只有靠时间来验证。
2、梅耶博格已购得Roth&Rau公司11.3%的股本
4月初,国际光伏设备巨头瑞士梅耶博格表示,公司已从Roth&Rau公司创始人及关键股东手中购得11.3%的股本。梅耶博格目前向Roth&Rau公司的无记名股份出价每股22欧元现金,相较于过去三个月内的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此出价的溢价幅度达到了41%。此交易总金额约为3.566亿欧元。
《OFweekSolar视界》简评:按照公开资料的显示,梅耶博格这家来自瑞士的光伏设备巨头在过去数年间已经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购。包括对光伏产品检测设备企业HenneckeSystems、3SIndustries的收购,以此来作为其打造太阳能制造业领先设备供应商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此次对Roth&Rau公司11.3%股本的收购,超越centrothermphotovoltaics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设备供应商或只在其次,更重要的意义或在于,此次收购将填补梅耶博格公司在晶硅电池产能上的空白。
当回过头来再看梅耶博格近几年的收购步伐,不难发现这其中似乎隐藏着其在设备领域布局整个光伏产业链的雄心。而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光伏制造环节目前很受追捧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联系起来。
虽然不属于同一领域,但从光伏制造环节“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所遇到的挑战来看,要想在光伏设备领域也实现这一目标,恐怕也并非易事。不过,并不能因为艰难而抹去企业在此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因为在光伏产业仍处于成长期的大环境下,任何一种尝试或许都有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因此,对于梅耶博格一系列布局动作的最终走向,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3、2011年美国光伏市场将翻一番据Solarbuzz公布的最新的《美国交易跟踪报告》显示,美国太阳能项目的订单积压量已超过了12GW。这一调查结果的公布使得业内纷纷预计,尽管欧洲正面临着上网电价补贴额下调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市场却在2011年有潜力效仿2010年,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同时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Solarbuzz的报告还记录了美国项目规划中的逾375处项目,这些项目均处于规划阶段或正进行申请提交。
《OFweekSolar视界》简评:自2009年欧洲光伏市场大幅萎缩之际,业界已经将美国市场看作是未来全球光伏市场主力增长点。不过2009年美国光伏市场虽有增长,但似乎并未达到预期。2010年美国光伏市场似乎有大规模开启之势。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市场内的光伏安装量已达到了878MW,同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该市场的安装总量由2009年的36亿美元上涨到了2010年的60亿美元,涨幅达到了67%。
进入2011年之后,欧洲主要光伏市场的前景依然称得上扑朔迷离,由此也造成全球光伏市场2011年的发展前景被看淡。而此时关于美国光伏市场却在2011年有潜力效仿2010年,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同时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的判断,势必会进一步加快制造厂商涌入该地区的步伐。
但不要忘记,“301调查”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仍历历在目,去美国本土设厂也只是目前看来较为安全的做法。也就是说,虽然美国光伏市场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不容置疑,但由于政治风险的存在,并不比欧洲市场由于政策摇摆带来的不确定性小多少。
4、WoongjinGroup计划增加多晶硅产量至17000吨
熊津集团(WoongjinGroup)董事长YoonSeokKum4月初表示,该集团计划斥资8000亿韩元(折合美元为7.34亿),希望到2013年能推动多晶硅的产量增至17,000吨。非上市子公司WoongjinPolysiliconCo.目前已在韩国建成首座电厂,耗资6200亿韩元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该厂年产量为5,000吨。
《OFweekSolar视界》简评:如果说2008年前韩国厂商涉足多晶硅领域还称得上凤毛麟角,那么随着金融危机中欧美多晶硅巨头的扩张步伐不得已而放缓,韩国厂商便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迅速上位。而在这其中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尤为迅速。
在2009年7月1期工厂完工并拥有6500公吨产能之后,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其宣布自2010年6月开始对公司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Gunsan,Jeollabukdo,Korea)的工厂进行增产扩建,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实现3.2万公吨年产量,总成本将达2200亿韩元(约12.76亿人民币),直至2010年底韩国OCI再次宣布2012年将其多晶硅产能提升至6.2万吨。
或许是受到韩国OCI快速扩张的带动,之后便有了三星精密化学、韩华化学、熊津集团等其他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快速布局。而对于这一点有韩国媒体分析,韩国企业倾向于多晶硅投资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领域不会被中国压制,可以取胜。
从现阶段来看,虽然中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全球多晶硅市场的话语掌控权还很远,因此,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投资短时间内不会被中国企业压制确实是事实。
不过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以挪威REC、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为代表的传统七大厂商。因此,韩国厂商现阶段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确实是避开了中国厂商的围追堵截,但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取胜还有待时间验证。
5、台湾太阳能电池厂4月减产1~2成太阳能市场气氛观望,现货报价持续溜滑梯,太阳能电池厂业者为保利益,据了解,部分厂商已开始降低产能利用率,不再硬拼满载,业者透露4月产能利用率初期将先下修1~2成,并增加来料代工比重,希望迫使硅外延片更进一步降价,减轻成本压力。
《OFweekSolar视界》简评:期内日本核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且热度并未有减退之势,但全球光伏产业的整体景气度并未因这种利好因素的存在而好转。不仅太阳能电池价格跌势仍未停止,原本价格仍处在高位的多晶硅也敌不过市场价格的压力,报价出现明显下滑的迹象。
由此也可以证明,日本核危机在短期内并不能给全球光伏产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现阶段光伏市场景气度的高低更多还是受政策的变化、产业链供需变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
而以往已经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方面占据一席之地的台湾地区厂商的减产举动,则再次印证了目前全球市场的下行状态。2010年同期德国市场的抢装行情已不再,全球光伏市场急需新的“推手”,美国会在此时扮演这一角色吗?至少目前光伏产业界地目光已经集聚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