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纳米棒的合成、定向排列和非线性光学各向异性实验研究。金纳米棒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峰,如图1a所示。通常水溶液里面合成的金纳米棒指向随机分布,群体表现出各向同性SPR特性,丧失了单个金纳米棒所特有的偏振相关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采用了一种薄膜加热和拉伸方法(如图1b),成功将群体金纳米棒按照拉伸方向排列起来,使得宏观上线偏光能够有选择地同时激发所有金纳米棒的纵向或横向SPR(图1c)。进一步研究发现,群体金纳米棒的定向排列能够还原单个金纳米棒的偏振相关非线性特性,提高薄膜材料的非线性各向异向指数(提高~20倍)。同时,样品的非线性吸收系数被提高近1-2个数量级。相关实验结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6, 260103(2010)上。
图1.(a)金纳米棒吸收光谱图。(b)薄膜拉伸方法示意图。(c)横向(II,IV)和纵向(I,III)偏振光激发下金纳米棒吸收谱图。(d)实验测得非线性吸收系数随激发功率关系及其拟合曲线。与原始样品S1相比,拉伸后的样品S2和S3的β0值(小信号非线性吸收系数)分别提高了9.1和91倍。
图2. (a)TiO2/Au复合纳米颗粒组模型(TiO2 20 nm,Au 50 nm);(b)单个TiO2颗粒(20 nm)吸收光谱和复合颗粒组中TiO2颗粒吸收光谱对比图。(c)(d)单纯的TiO2纳米颗粒和金/TiO2复合纳米颗粒在260nm入射光激发下产生的电磁场分布图。
图3. (a) 吸附在不同金颗粒表面的晶体紫分子的SERS谱;(b)(c)(d) 吸附在不同颗粒结构(P1, T1, T2)的CV分子在~1172 cm-1处拉曼峰的位置扫描图。
他们和美国Younan Xia实验小组合作,深入探索了银单晶纳米颗粒几何形状的调控机理,通过引入不同的表面粘附基团,得到了球形、八面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等各种形状的单晶银纳米颗粒[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32, pp. 8552, 2010];深入探索了银/金核-壳复合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机理,以球形的金纳米单晶颗粒作为仔晶,以抗坏血酸维生素C为还原剂,以CTAC基团作为表面粘附剂,放置于硝酸银溶液中,将银原子还原并以单晶薄膜形态包覆在金仔晶颗粒的外面,形成核-壳复合颗粒[ACS Nano, vol. 4, pp. 6725, 2010]。这些化学合成微观机理的深入细致探索有助于开发具有特定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复杂复合金属纳米颗粒。
他们和美国杜克大学的Benjamin Wiley教授合作,发展了一种制备克量级的铜纳米线水溶液合成方法,并把它们沉积在柔性薄膜衬底上,形成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其透光率比具有相同电阻率的碳纳米管薄膜高15%,该方法为发展ITO(氧化铟锡)透明导体的替代物提供了一条廉价的技术途径[Advanced Materials, vol. 22,pp. 3558, 2010]。他们和北京大学的俞大鹏教授和张家森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发展了模板剥离技术,该技术避免了直接在金属薄膜上写图案时引起的结构破坏。利用该技术制备了多种具有深宽比特性的银纳米结构,最小的精细结构可以做到10nm的量级。利用该技术制备的等离子体共振微腔,其品质因子相比于利用聚焦离子束刻蚀方法制备的样品的品质因子要高得多。该方法为制备超精细和超平整的金属等离子体光学结构提供了有益的技术途径[Advanced Materials, vol.22, pp.4345, 2010)。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