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航天人员20天设计完成嫦娥一号测控相关软件

   日期:2010-12-22     来源:解放军报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许多人眼中,年轻的刘勇是“神奇”的。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遇到技术大难题——为快速准确判
   在许多人眼中,年轻的刘勇是“神奇”的。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遇到技术大难题——为快速准确判断飞行过程中卫星的状态,必须开发“姿态球”三维可视化软件。

  在此之前,中国发射的飞行器最远测控距离约8万公里,而嫦娥一号卫星要飞越38万公里的遥远旅程。如何对卫星进行精确测控,成为任务成败关键之所在。

  此时,距卫星发射仅剩40多天。开发“姿态球”,不仅需要开发人员有深厚的卫星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图形软件开发技术,任务难度极大。

  紧要关头,刘勇主动请缨,20天圆满交卷!

  众人皆惊呼“天才”。对此,刘勇笑而不语。

  他们哪里知道,这场“漂亮仗”,源于他7年的扎实积累。2000年,刘勇设计过一个具有可视化分析功能的软件工具包;2004年,他自学了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2006年,他又开发了一个卫星姿态三维图形库……

  在刘勇心中,“科研如同搭积木,底层搭实了才能摞得高”。

  如今,同事们都知道,刘勇创造“神奇”的背后,是汗水,是艰辛的付出——

  深夜的机房里,节假日的办公室里,堆满书籍的宿舍里,处处可见他苦苦求索的身影;

  每一组轨道根数,每一组飞控参数,每一项飞控计划,他总是会通过各种方法反复确认数据……

  轨道室副主任洪春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年前,刘勇开发了一种飞船飞行时用的基础小软件。他当时就说,10年后要把这个小软件升级完善变成系统工具。让洪春辉没想到,10年后,他果然实现了这一规划。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耕耘,换来了刘勇今日之“神奇”。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刘勇如今在关注航天测控领域尖端技术动态的同时,依旧热衷于基础工作。他略带得意地告诉记者,他已经做好了相关数十个专业技术模块的基础库。

  “有一种幸福,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体会”

  窗外,明月高悬;室内,孤灯一盏。

  输入、删除,再输入、再删除……刘勇时而蹙眉凝思,时而飞快地敲击键盘,进行着轨道计算。

  这是刘勇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后第二天夜晚的工作场景!

  熠熠生辉的奖章,并没有改变他一如既往的工作节奏。荣誉和鲜花,仿佛看过的书页,被他轻轻一翻就过去了。

  在太空里“放风筝”,这工作听起来挺浪漫,实际上极其单调、枯燥。

  有人问刘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与数字为伍的单调日子,你不觉得苦吗?

  他意味深长地回答:“有一种幸福,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体会”。

  在飞控中心,广为流传着刘勇的这件事——

  2002年,组织上安排他参加职称考试,有关领导还专门提前一天打电话提醒他。可没想到,第二天他还是忘了,因为一大早他突生灵感,就跑到机房去做程序了。

  作曲家可以将枯燥的数字谱写成动听的交响乐,刘勇能将枯燥的数字演绎成完美的卫星轨迹,演绎成壮丽青春的坐标。这是一种快乐,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快乐!

  12月16日,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角落里堆放的几箱方便面。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资料……刘勇喃喃道:“明年要发射神舟八号,要进行交会对接,挑战更大,时间太紧迫了。”

 
标签: 测控软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