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专家李远平:让理想飞向宇宙深处

   日期:2010-07-22     来源:解放军报    评论:0    
核心提示:  总装某基地载人航天测控某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远平,从一名地方大学生转变为军队航天科技专家,收获颇多:他参加了7次神舟飞船任务及

  总装某基地载人航天测控某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远平,从一名地方大学生转变为军队航天科技专家,收获颇多:他参加了7次神舟飞船任务及多次卫星发射测控试验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两次被总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为突出贡献个人,前不久他被所在单位评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模范”。

  情系九天“漂亮转身”

  李远平儿时喜欢仰望星空,看着浩瀚的宇宙总是产生无限的遐想:我要做宇宙中的开垦者。

  大学毕业后,李远平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祖国西北军营,在分配志愿上写下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矢志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

  李远平来到了梦想的殿堂,在工作实践中他情系九天,攻关不辍。凭借着全面过硬的技术,李远平参加了我国7次神舟飞船、“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等近30次大型测控任务,他专啃“硬骨头”,哪里有攻坚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有人形象地说,搞航天测控就像拍摄一部电影,而总体专业的工作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李远平则是其中的一位年轻导演。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不久,李远平就被安排负责一项型号测控总体工作,需要在飞船轨道控制、测控网建等方面进行大量总体协调、任务分析和技术攻关。

  某型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半年,李远平带领科研试验小组,针对此次发射任务进行了特殊指令试验。在试验中,突然发现了“漏收指令”现象,如不能排除,火箭飞行过程中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怀着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李远平力排众议,带领技术人员昼夜攻关,终于拿出一套技术解决方案,为我国航天员的飞天之旅撑起了一面安全伞、放心伞。

  今年年初,基地又迎来了航天测控技术的全新挑战。在国外,核心技术保密根本看不到;在国内,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李远平暗下决心:我们自己闯关。他潜心钻研飞行控制中的关键技术,大胆提出了全新技术方案,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在相关领域实现了又一次新跨越。

  以最高标准实现“超越”

  李远平工作作风严谨,做人踏实本分。他常对自己说:“我从事的是国家高尖端事业,一定要用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轨道与控制计算是航天领域的核心专业,精密轨道确定软件更是世界航天大国展示自身实力的筹码。李远平认为,依赖国外技术的发展道路是不可取的,依赖于人必然受制于人落后于人,中国如何崛起?李远平看准我国航天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开始了自主设计,他认真钻研轨道与控制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从数学模型的构建到软件代码的编写,全部独立自主地承担。

  2005年10月,在神舟六号飞船任务中,李远平根据最新太阳和地磁活动情况,利用新的设计软件,对飞船运行轨迹进行了准确预测,最终使飞船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场区,落点控制偏差只有1公里,创造了世界飞船回收史上的奇迹。

  让理想飞向宇宙深处

  儿时的梦想一步步地变为现实。那么,什么时间中国人能够登上月球?登上火星?李远平畅想着,思索着,他着眼以月球探测为先导的深空探测计划,兼顾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需要,主动承担了“深空测控技术研究”等课题。

  李远平偏爱“创新”这个字眼,而学习实践是他创新最好的动力源泉。神舟七号飞船任务中,李远平迎难而上,针对多任务测控等新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测控总体实施方案,并提出多项改进措施,使我国在载人航天测控相关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未来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需要,迎接世界航天新技术的挑战,李远平如今已展开多项新课题研究。在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等一个个重大发展项目中,李远平参与了飞行控制计划研究方向,提出了开放式宇航动力学研究平台等先进方案,为我国航天科研与实践活动提供了高效率、高水准的基础支撑平台。长期以来,正是有了无数像李远平这样奋战在任务一线上的技术团队,我们的航天测控事业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迈上新的台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