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感网第一个国际标准工作组立项

   日期:2010-04-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评论:0    

    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作为国际标准立项,无疑有利于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也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为孤岛。
  在经过为期3个月的投票后,日前,我国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标准提案,通过了传感网国际标准工作组的立项,这也是我国在传感网领域立项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未来,此标准出台后将为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开发提供有效支撑。

  首个国际标准

  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透露,由我国提交给ISO/IECJTC1(ISO/IEC信息技术委员会)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国际标准提案已通过新工作项目(NP)投票。

  该提案由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提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共同完成。

  事实上,早在2009年9月,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就通过中国国家成员体向ISO/IECJTC1提交了关于传感网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的国际标准提案。2009年12月22日,JTC1秘书处将我国的提案(ISO/IECJTC1N9940)正式提交到JTC1的在线投票系统,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NP投票,截至日期是2010年3月23日。

  在此前不久,传感器网络工作组(JTC1WG7)在伦敦召开了其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会议讨论内容包括:传感器网络的参考架构、智能电网标准等。我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成的工作小组参加了此次会议。由于当时由我国提交的“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国际标准提案尚在投票过程中,且即将揭晓投票结果,因此参会工作小组成员压力十分之大,对此标准投票进展讳莫如深。

  3月25日,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得到JTC1WG7秘书处通知,我国此项国际提案通过了JTC1成员国的NP投票,这意味着我国在传感网领域有了第一个自己的国际标准。

  未来仍任重道远

  据了解,这一项国际标准的立项来之不易,我国传感网专家为此付出诸多努力。

  自2007年ISO/IECJTC1成立传感器网络研究组(SGSN)以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四次组织国内的专家参加SGSN工作会议,并承办了SGSN的第一次会议。同时,还积极参与了SGSN中《传感器网络技术报告》的编写工作,我国提出的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和大量技术文献被该技术报告所采纳。

  我国在传感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由此确立。此后,我国与研究组内的其他成员国代表积极沟通,共同推动了传感器网络研究组向传感器网络工作组的演进,促使JTC1WG7终在2009年10月的JTC1全会上宣布成立,正式开展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化工作。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将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邢涛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惯例,从立项到标准出台一般至少需要3年时间,但是国际标准周期很长,需要充分论证,需要JTC1WG7各成员多方推敲,因此最终标准出台可能还需要4到5年时间。

  扫清应用开发障碍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业内对物联网概念众说纷纭,但物联网是应用、而非网络已成大多数专家共识,因此,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作为关键共性技术,其国际标准的立项对产业本身意义深远。

  邢涛向记者介绍道,将来物联网在各行业将有着广泛应用,不同行业的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差异性较大,有的复杂、有的简单,那么各种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放在一起,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平台进行加载。

  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标准就是从架构上为此提供一个指导。“在底层提供信息处理支撑,后期行业应用的开发工作将大大减少。”邢涛说。国际标准立项的意义不仅限于此。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未来此标准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极有可能将同步进行,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也避免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为孤岛。

  对于这一标准是否会涉及到物联网传输层(电信网)的相关内容,邢涛表示,方案虽然针对的是小网(传感网),但其本身并不限于哪一层,因为是通用的框架结构,同样适用于大网(电信网)的数据处理,但小网与大网耦合后的数据处理规范,由于产业化尚远,目前还难以定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