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期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重点实施内容和目标是: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高分辨率先进观测系统;形成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系统;建立对地观测数据中心等地面支撑和运行系统,提高我国空间数据自给率,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
我国在2007年时便开始建设由地、空、天三个层次观测平台组成的大气、陆地、海洋先进观测体系,相关重大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到2020年,我国自主空间数据自给率将提高到60%—80%。
目前,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初步形成系列,共发射了气象卫星4个,资源卫星7个,海洋卫星2个,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4个,通信卫星10个,返回式卫星18个,科学实验卫星18个,神州号飞船SZ-1、2、3、4、5,北京1号小卫星1个。
但是高分辨率的数据仍然依赖国外和国内的航空遥感系统,还没有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有关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为保障我国后备资源的战略安全,开展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服务的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工作,迫切需要我国拥有自主控制的高光谱卫星遥感系统。
我国对地观测数据,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需求巨大,仅在“十一五”期间涉及到对地观测数据的18个重大工程的总投资达到2000亿元。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且要在现有的对地观测系统稳定服务基础上,利用10到15年时间建立覆盖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的高空间、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