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从江西南昌全市到了东湖湖畔。这里发生爆炸!一选“半径1000米”,学校幼儿园4个、化工厂3个、医院4个……屏幕分别显示。再一点,从门牌号、负责人电话,直至历次检查记录,各单位详细资料一一显现。
这一套“图上作业”,令记者亲身体验了“南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算是搭起了框架,但你能看出特点、明白我的意图了。”邓建新笑了笑。作为市安监局长,他告诉记者,南昌正快马加鞭建设“数字安监”。
高起点上创造特色
信息化建设,至今已觉不新鲜。总局在推“金安”,各地搞“三网一库”(政务内网、外网、专网和数据库)热火朝天,那么南昌的特色在何处?
邓建新认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英文简称GIS),是“数字安监”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这在全国恐怕别无分号。
在2007年2月前,邓建新是南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后一岗位,他干了5年。
2003年,南昌提出建设“数字南昌”,现已初步建成了空间地理数据库。通俗点说,这就是套“图+文”系统。“图”,是用遥感、航拍技术,从卫星上、飞机上拍来的地面图片。“文”,是收集整理来的各类信息,上至天文,下包地理,中间可能管空气。图文结合,数字共享,南昌就不仅在地球上、地图上,也在电脑中、网络中。
GIS前景广大。某省安监系统曾想用,找到相关部门一问,对方开价5000万元,以后更新还要另算。而南昌是统一来建,既省钱又共享,后发优势强劲。
“数字安监”充分利用了“数字南昌”的成果:显示精度可到500米,你能看清行人的衣服颜色;图片至少一年左右更新一次;有效对接南昌市消防应急救援系统等……
这样做至少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推广图上作业,监管更有针对性。在系统中,数字影像图、地形图比比皆是,真要出了大事故,“情况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眼睛看的”。二、日常监管与政务办公有机结合。安全普查、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管、辅助决策、应急救援指挥……全部实现了一体化。
以GIS为核心,让安监工作日常看得见、管得住,遇事叫得动、打得响。这就是邓建新首倡“数字安监”的初衷。
到安监局后,邓建新经外调内研发现:经济社会越发展,生产经营单位越多,相应的是危险源和隐患也越来越多。即使是资深人士,也容易“脑中有印象、具体说不清”。同时,安监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偏低,大方向不是很明确。
2007年5月,邓建新履新3个多月,《南昌市“数字安监”建设规划》面世。该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投资500万元左右,被列入南昌当年实施的20项民生工程。目前,“数字安监”三大平台、八大功能系统软件开发已完成,进入试运行;二期建设要花200多万元,方案正在做,准备招标。
好形势下登高望远
在和记者交谈中,邓建新有很多成绩没主动说,比如2007年南昌市首次实现事故死亡人数“零增长”,2008年市安监局网站在全市政务网站评比中排名第三。他多次说到的是如何完善“数字安监”,比如“今年要把安全普查真正搞起来……”
意识决定了高度,框架决定了功能,但数据库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江西省2004年就开始推广企业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效果并不太好。毕竟调查项目设计要推敲、日常更新要保证,最最重要的是普查是要花钱的。当然,早走比晚走好,要想安全可控在控,这个钱必须得花。
与此同时,各类信息的整合也是海量工程。2008年,南昌市各县级安监局日常监察15588次,查处隐患9951条,下达执法文书30087份。今后,类似资料将全部进库上网。
两年来的安监体验,让邓建新特别务实。他说,信息化建设,“成败优劣就看一个‘用’字”。在基层,不能多想信息报送,那是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要更多地考虑数据库、平时监督检查、应急救援指挥“三位一体”,要把问题想得细一些。
南昌正要上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系统。硬件,安监局掏钱;软件、维护,委托给电信;那么日常的服务费谁出?邓建新坚决主张:这钱不能全让企业出!一个探头可能一年才要几千块钱,但要推广必须让企业感觉舒服点。
邓建新认为,系统再好,建起来后要用好,一把手要带头用,干部的素质要提高,要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毕竟,有了电脑上了网,搞些软件建个库,还不是信息化。
记者在江西听说一些故事。某地安监系统办安全软件培训班,来的同志有的不会开关机,有的只会上网打牌、看电影。相形之下,南昌的“数字安监”更显突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记者告诉邓建新:“青岛2月1日开始用安监执法PDA了……”他说:“我知道,北京西城区城管早就在搞……”他说,“数字安监”大有前途,更要坚持创新。“你要是再晚点来,有了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大屏幕,数据库丰富了,更能一下子看出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