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产业5年将达1千亿

   日期:2009-01-08     来源:《科学时报》    评论:0    

  “每次参加空间信息领域的会议,就没有不提到Google Earth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确为空间信息服务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模式。但是,空间信息产业是不是走到服务就中止了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耳顺对此有自己的想法。
 
  《2008北京空间信息产业调研白皮书》近日发布, 其中提到,近年来北京市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数字奥运、防震减灾、智能交通等行业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白皮书》也指出,目前北京市空间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科研型企业较多、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市场推广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钟耳顺认为,北京市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我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也代表着我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完善,为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逆向发展
 
  “无论是全球定位系统也好,遥感也好,地理信息系统也好,第一是要制图,第二是要管理,第三是服务。”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钟耳顺表示:“不过,空间信息产业并不能止步于服务这一环节,接下来我认为应该是控制。控制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再过20年我们会看到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汽车多了就需要用到空间信息技术,要建立虚拟控制平台。“对于行业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挑战。”钟耳顺认为。
 
  记者在日前举行的北京首届空间信息产业论坛上看到,宽敞的会议大厅里座无虚席,大部分听众来自产业界。他们的目的不单单是借机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找到合作对象,更多的是要从交流中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有专家曾预测,未来5年,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达5000亿元以上,形成巨大的产业群经济效益。此外,近期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投资计划,包括公路、民航、铁路、电力和能源等,这些建设几乎都将用到空间信息技术。同时,国家测绘局也将出台措施降低空间信息产业准入门槛,这都十分有利于空间信息企业抓住这一难得的“逆向发展”机遇。
 
  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测绘、遥感、卫星导航、地图出版等都属于空间信息产业的范畴,“众多的领域组成了空间信息产业的大系统,但这些小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很多领域之间是有交集的。”钟耳顺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空间信息产业是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据统计,在国外其产业增长率可以达到15%,国内可以到2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近期,很多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行业预期普遍下降。但一项调查表明,业内人士对空间信息产业普遍抱有强烈信心,超过74%的被调查者认为少量会受到冲击,但整体影响比较小;88%的人认为行业潜力巨大。
 
  在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子祺看来:“空间信息产业对政府部门和公众服务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向社会各行业的渗透速度将加快;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共享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服务以及个人移动定位服务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共享和规模两道坎儿
 
  “煤、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这些资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同时使用。恰恰相反,数字化的空间信息可以同时共用,因此相应的措施就是要共享。如果违背这一点,建的信息系统肯定是相对矛盾的系统。”有着“双重身份”的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北京中遥地网公司董事长杨崇俊说。
 
  “数据共享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好。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比如水利部、环保部、林业部等各个不同部门积累的数据,如果其中任何一家的数据没有更新,应用系统的数据现势性就不能保证。同时,基础数据和行业数据又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维护更新,所以必须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来保证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保持现势性。”钟耳顺说,在国外,这一问题同样存在。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赵忠明认为:“目前国内高分辨率数据基本依靠国外,从找数据源到数据转化成信息需要的时间长,又没标准,这就体现出我国自主的数据源严重不足,应该建立企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减少寻找数据源带来的成本。”
 
  另一个阻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就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信息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为例,调查显示,少于40人的企业占60%多。此外,产品比较单一,在产业中涵盖的范围比较窄。企业普遍感觉受人力、财力、物力等限制,缺乏产品推广能力。
 
  “2006年我们在国家测绘局的立项支持下,开展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政策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企业规模小,一半以上企业都是20人以下,而调查时从业人员却超过30万人。”钟耳顺说。
 
  “以前中科院遥感所也办了几家企业,当时几家企业的处境非常艰苦,效益还不行,办理各种资质证明就耗费了很多时间。后来,研究所通过跟创业中心联合,把小企业聚集起来,成立了产业联盟。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来看,几乎所有入驻的企业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说到优势,赵忠明认为:“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小企业一起解决一部分共性问题,例如设备、房租、宣传等。”
 
  郭子祺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政府应该考虑如何建立企业联盟体制,鼓励集群和区域协作发展。不同区域有些相对集中的产业,产业链有上下游关系,必然要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关联,怎样协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事业单位比例过大
 
  未来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竞争力,获得利润。
 
  “我认为首先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其次是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应用。在无人机方面,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后无人机械数据获取技术将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的融合。此外,就高层数据、三维数据的获取而言,激光三维数据获取技术也是比较关键的。”郭子祺的一番话为企业指点迷津。
 
  对企业来说,它们对政策改进的兴趣并不亚于技术进步。
 
  现在,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政府—科研—产业”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澳大利亚的CRC SI(空间信息合作研究中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组织成立5年了。政府出资,同时支持它们的一些项目。如果想要投标联邦政府的大项目,就必须先由这个组织进行协调论证,成为它的成员,然后才能投标。我觉得这个方式非常好。”钟耳顺说。
 
  “我们国家产业政策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们调查的样本中,企业占50%,事业单位占41%。现在很多信息中心和高校也可以作项目,参与市场竞争,这对空间信息产业的企业来说极为不公平,这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钟耳顺直言不讳。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信息产业的事业单位比例过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一个国家产业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在做企业的事情,这不可能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钟耳顺说,在他看来,企业面对的是市场,而事业单位更主要的还是为国家服务。在国外,与市场相对的只有企业,而大学和各种研究机构只为国家作项目,不会产生与企业的冲突。
 
  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企业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建设,而且要注意企业之间的联合,争取政府的支持。“我建议有关单位应该联合起来建立北京市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但搞好本地的应用市场,同时还带动全国,甚至可以辐射到亚洲以及其他国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