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奥运看高校:仿真系统为奥运交通上"保险"

   日期:2008-08-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评论:0    
 

资料图片:7月27日拍摄的北京市交管局现代化的交通指挥中心。新华网 文涛 摄

    在北京这座总人口超过1700万的大型城市中,如何既保证奥运期间赛会车辆、人流的交通便利与安全,又不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如何在比赛转场过程中,及时顺畅地疏导观众流?北京申奥成功第二年,这些问题就摆在承担奥运交通规划研究项目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面前。

    “奥运交通仿真系统通过定量化分析手段,模拟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事先在这些可能出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各种调整,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测试来完善仿真系统的精确度。”在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博导陈艳艳眼中,行人、车辆等北京奥运交通的参与者更像是一组组变动中的参数,通过奥运交通仿真系统软件,将这些参与叠加到相应的路网上,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出最可能引发交通问题的地方。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进行了大量的行人测试,比如奥运会期间比赛场馆和交通枢纽附近,针对大量人流短时间内聚集到相对狭小区域的可能,对行人的数量、密度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误差严格控制在15%以内,而以往在这方面大多凭经验。”陈艳艳说,位于北京工业大学的奥运会羽毛球馆,设计的观众转场时间是2小时,但对一个拥有9000多个座席的场馆来说,散场、进场人流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场馆门前并不宽敞的缓冲区域便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仿真系统的作用就是对这种情况下车辆的数量、人流的密度、步行的速度以及延误的时间等作出精确的模拟和分析,找出危险点和平静点。”

    涵盖了北京市路网仿真、专用车道仿真、奥运场馆周边交通环境仿真和行人测试仿真4个层面的奥运交通仿真系统,不仅在科技层面为奥运交通保驾护航,还直接作为奥运交通政策制定的参考。单双号限行、设置奥运专用道、有序开通多条地铁轨道线路、合理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改造等政策的出台,都离不开奥运交通仿真系统。而以奥运交通仿真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奥运交通规划研究,还有着更多的期待:按照识别用户服务、确定奥运智能交通的要素、选择功能模块和构建物理框架的步骤,设计开发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进而让智能交通系统全面“上路”。(记者 柴葳)

 
标签: 仿真, 奥运,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