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自主创新遥感航测技术如何服务抗震救灾

   日期:2008-05-2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陈磊     评论:0    

  5月16日,由科技部会同国家测绘局组织的航空遥感飞机在四川南充起飞,航程近900公里,飞行4个小时,取得了第一手数据信息,并于17日将第一批遥感影像信息带回北京分析处理。

  18日上午,测绘科学研究院的轻型直升机和无人机也完成了四川灾区广元市宝轮镇和木鱼镇的航摄,获取了10至20公分的高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遥感影像,并于当晚传回北京处理。

  “卫星遥感能在宏观上反映灾情,但由于受分辨率限制,不能精确反映地面情况,航空遥感分辨率较高,也能大范围获取影像,可以人为控制重点获取某个区域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航拍,是反映灾情、指导救援工作以及进行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技术手段。”刚刚从四川灾区返京的航空遥测专家组成员赵继成告诉记者。

  据工作组另一成员李英成介绍,执行这次航空遥感任务“兵分三路”:分别使用了中型通用航空飞机、轻型直升机和无人机三个系统。大飞机主要在中高空作业,可以穿过云层获取大区域的宏观图像,但是受空中管制影响较大。有人驾驶小飞机一般可以乘坐1—2个人,搭载分辨率优于20公分的航空数码相机以及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无人机主要是进行局部监测,反映地质灾害情况,作用范围为50公里,通过地面遥控,受天气和空运影响较小。三者在灾情监测中互为补充,各自发挥所长。

  “在这次抗震救灾航空遥测中,大型遥感飞机搭载的是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码航空摄影仪。”赵继成告诉记者,这台设备去年通过鉴定,现在就派上了大用场。

  据赵继成介绍,此数码航空摄影仪是在科技部和国家测绘局项目共同支持下,由我国著名遥感专家刘先林院士率领的团队研制成功的,精度比国外同类产品高三到四倍,在正常情况下,分辨率可以达到7厘米。即使阴天也能在云层下摄影,而价格仅为国外价格的三分之一。

  这台数字航空影像仪装有4个镜头,每个镜头可达2200多万像素。获取图像后在前方快速处理,把4个小镜头获取的图像进行拼接,而在后方进行的工作则是加地名注记及行政境界等。

  赵继成解释说:“长期以来,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仪获取数据,需要对影像进行扫描、地面控制测量和空中三角测量,流程复杂,作业周期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而这台设备还配有更多的动态定位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野外基准站,可以实现数据获取处理一体化。”

  据悉,这架搭载摄影仪的遥感飞机16日在北川和平武县进行拍摄,共获取图像600多张,分辨率达到40—50公分,部分图像已送国家遥感中心处理。

  “除了数码摄影仪,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地理信息应急平台也发挥了作用。中央电视台的遥感影像画面就是通过这个系统展示的,它通过大众媒体让遥感图像与观众直接见面,并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灾情。”航空遥测工作组成员张双占说。

  张双占表示,遥感技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航空遥感在飞行平台和传感器的集成、数据的现场快速处理方面都有较大创新突破。在飞行平台方面,灾情的整体评估使用的是中高空航空遥感,而局部监测使用无人机和超轻型飞机;在传感器方面,有光学、雷达、航空数码相机以及激光测高技术等技术综合。科技系统充分整合,快速反应,遥感系统应急能力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