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为三代战机装备国产发动机及综合航电系统

   日期:2008-01-10     来源:中国航空报    评论:0    
沈飞为三代战机装备国产发动机及综合航电系统
国产新型三代战机试飞

  55载雪雨风霜,凝结成不朽的航空精神。一航沈阳所和一航动力所的广大干部职工,始终把国家利益、事业使命放在第一位,坚定同心协力的一盘棋思想,使重点工程实现了飞机和发动机研制的同步突破,取得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步发展,树立了飞机和发动机协同发展的典范。

  当配装国产发动机的重点型号飞机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一航“航空报国、自主创新”又一丰硕成果诞生。该型发动机从其立项研制到定型,每个阶段无不贯穿着飞发一体化、飞发协同的设计思想,是一航动力所、一航沈阳所等厂所共同研发、攻关的结果。

  该发动机为全新设计的核心机,共采用百余种新材料和新工艺,新研的几十项配套成品需要大量零部件试验、累计试车、高空模拟试验和试飞验证考核,而且严重缺少飞机设计资料,其研制难度之高、技术风险之大前所未有,道道难关摆在总师系统面前。面对困难与挑战,飞机、发动机型号总师单位——一航沈阳所与一航动力所没有退缩,勇往直前。

  2005年12月,该型发动机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2007年,配装该发动机的重点型号飞机顺利完成定型审查。一航沈阳所与一航动力所携手并肩、共谱蓝天理想,解决了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研发过程中,飞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精兵强将进行专题论证,对技术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工程研制方案。两所组成了联合小组深入部队考察、调研。双方联合提出建议开展“科研试飞、定型试飞”,逐步推进,最终达到协同发展。

  飞机总设计师系统和发动机总设计师系统虽然隶属于不同的科研单位,但在中国一航统一领导下,始终能够以大集团战略为先,以行业大局为重,“无边界管理、无缝隙链接,通力合作”,把目光锁定在提高飞机的整体作战效能上,锁定在飞机和发动机的协同发展上。从化解风险的顶层决策、可行性论证、飞发匹配方案设计、到“瓶颈”技术问题处理,总师系统充分地沟通,有效地指挥,积极地协调。

  一航沈阳所和一航动力所从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入手,针对多型号、多任务下的项目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备和供给等项目之间平衡的矛盾,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实行组织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运行模式,同时大力推进知识管理。通过实行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型号任务的完成。一航沈阳所初步构建了基于仿真的数字化设计体系,探索出成熟的基于数字化的飞机设计流程。一航动力所也初步构建了发动机设计体系。这两个体系实现了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一致性、同步性,符合飞机设计和发动机设计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合力,确保了型号研制进度和研制质量。

  技术创新作为飞机设计和发动机设计的主旋律,体现在专业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重点型号飞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材料体系,新研综合航电武器系统极大提高了超视距空战能力,实现了机体、动力和武器的综合集成设计等14项功能,填补了国内空白。发动机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先进部件技术,其中多项填补国内空白,上百项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使发动机材料技术和制作技术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的同步效应显著,使飞机和发动机研制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有力地推动了飞机整体研制水平提升。

  一航沈阳所和一航动力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凝聚在航空报国的旗帜下,大力弘扬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航空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精诚团结,和谐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方案论证、成品技术协调、飞发联合试验、现场技术支持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整体平台的性能水平,实现发动机和飞机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全体参研人员不辞辛苦,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适应性修改。面对设计研制中的技术难点和系统故障,专业技术人员盯现场,盯数据,盯进度。他们强强联手,集智攻关,克难攻坚,为保进度、保节点、保质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面对新的一年,一航沈阳所坚持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创新发展之路,用创新打造中国战斗机新品牌,谱写中国航空人更加辉煌的交响乐章。(曲宝阳 李晓滨)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