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软件求索之路

   日期:2007-11-07     来源:赛迪媒体    评论:0    

    “在2006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前10名中,我们看到嵌入式软件企业竟然占到了6家!”作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分会的秘书长,郭淳学对这一组数字有着更独特的感受。与此同时,中兴、华为等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嵌入式软件每年高达千亿元的市场份额,使得嵌入式软件迅速从硬件的背后走向了前台。据赛迪数据统计,2006年中国嵌入式软件的总体销售额达到了1461.6亿元,相对于2005年的1061.4亿元和2004年的751.2亿元,嵌入式软件保持了每年近40%的增长势头。相对于在国家政策扶植下的外包、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等其他产业,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道路荆棘密布。 

  求政策之雨润 

  由于嵌入式软件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嵌入式软件逐渐成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中坚力量,而面对如此艰巨任务的嵌入式软件却似乎缺乏足够的“关心”。 

  目前,我们对嵌入式软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的计算标准,《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虽然恢复了独立嵌入式软件增值税退税的政策,但一些与硬件捆绑销售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仍无法享受软件退税政策。 

  软件和集成电路“18号文件”扶持政策的出台,使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优惠政策,但嵌入式软件作为软硬结合比较紧密的产品形态,因其中的软件很难从硬件中剥离出来,并且软硬比例划分也难界定,进而阻碍了嵌入式软件享受这种政策的扶持。 

   目前为止,只是相对来说容易从硬件中剥离出来的某些软成分、并列入分类目录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公式享受到政策优待,而不少企业自主研发并自用的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并未纳入软件产品的分类目录中。尽管如此,由于这两项产品目前在我国市场的潜力正在进一步加大,其带动效应也已明显呈现,进而促成了嵌入式软件成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找应用之关键 

  对于整体产业链依赖性很强的嵌入式软件而言,脱离实验室襁褓将成为嵌入式软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嵌入式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随机状态,满足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不应该只是全盘照收的‘拿来主义’,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可以依托大制造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国内大部分硬件制造企业自己分出一部分精力做软件,而印度、爱尔兰、欧美等国家的嵌入式软件研发大部分都是承接国内外的委托加工,企业本身并不进行嵌入式软件的镶嵌工作,郭淳学表示,“这涉及到产业链的分工问题。” 

  “嵌入式本身是为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服务的,这种灵活多变、量体裁衣的行业特性很值得其他行业借鉴,无论是从定义还是整个设计方法思路来考虑,实现按需定制的设计模式,这是很必要的。”郭淳学如此建议。 

  探产业之核心 

  像汽车工业一样,嵌入式软件具有很强的“连带效应”,它的优先发展必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从信息化角度来讲,也必将带动这些行业随之实现三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尽管如此,但目前嵌入式产业链却仍然面临脱节危机。 
  首先,从产品研究到生产,再到后期一系列服务,尚未形成系统连续性。“我国应该成立所谓的‘孵化器’,这应该作为一种政策去鼓励,”郭淳学说道,“这样将节省大量科研经费投入,而且可以快速产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其次,上游厂商、嵌入式软件产品生产商和终端产品制造商之间的交流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通;芯片设计、芯片生产和嵌入式产品生产之间结合不紧密;产业标准相对滞后,多标准之间互相竞争,兼容成本过高,这都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而这些断点的存在,对具有很强的产业联动性的嵌入式软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因此,整合产业链、加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核心的特性,中心处理器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不像通用计算机行业容易形成垄断。难以垄断、高度分散,这也给在技术、人才、专利、资金等诸多方面稍显劣势的中国一个追赶世界的机遇。 

  注重标准,同时鼓励商业模式与商业合作上的创新,组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这些措施都是构建和谐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的嵌入式产业中仅仅从一个方面进行突围是无法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我们必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理顺各方关系、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真正地飞越。 

  寻硬件之保障 

  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比较紧密的产业,无论是离开软件谈硬件,还是离开硬件谈软件,都毫无意义。硬件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软件的发展也要依托硬件。 

  要想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产业,必须重视硬件对软件的支持作用。嵌入式软件产业如果没有硬件基础支持,将依然很难摆脱国外无形之手的控制。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英特尔的发展,会有微软的今天。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无论从功能、工艺和应用技术上,都是站在高的起点上,对复杂功能的VLSI级IP核,使用重用技术。由于使用的是VLSI级的IP核为部件,设计重用的效率非常高。

   而当国内开始大量研究SoC之时,国外已经开始普及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级封装)。嵌入式系统和单片机在国内发展的20多年时间里,单片机已经从一个概念变成实实在在广泛应用的技术,中国也正在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技术。不过从实际应用情况看,中国目前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的差距在缩小,但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差距还很明显,特别是单片机还是原来Intel的那一系列体系应用为主导,很难看到国内自己的成果。  

  发展嵌入式软件产业,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有硬件基础的中国来说,在芯片领域大做文章不失为一条捷径,同时在应用创新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虽然对于单片机领域来说,原始创新很困难,特别是基础硬件部分的创新对于国家来说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但对企业来说,创新是无处不在的,要注重商业模式和应用的创新。德国并没有自己的处理器但同样是世界强国,就是以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取胜。因此,对于从事单片机领域的企业来说,要努力去构造和完善单片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力争实现技术应用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当前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积累资金的最佳途径。  

  养人才之力量  

  嵌入式是一门综合应用行业,嵌入式技术人才需要相对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足够的技能,这就要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去积累足够的专业人才。  

  虽然近年来,潜入式软件人才培养速度加快,总体数量已较往年有很大增长,但依然跟不上需求增长。目前,嵌入式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高校,还有新近增加的职业学校,由于嵌入式软件具有显著的面向具体行业的应用特性,一般刚走出校门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行业,熟悉应用条件和应用需求,这就导致了在人才培养输出机制时间上产生了一个错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束缚了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因此,鼓励企业自身培养人才,这也是人才输出的一条重要渠道。  

  同时,人才结构性矛盾也较突出。长期以来,在嵌入式领域,人才结构一直呈现“哑铃状”,复合型人才缺乏。考虑到嵌入式在应用方面的技术并没有很大改变,所以已经具有电子技术和单板机和单片机技术的人员,只要在此基础上掌握集成电路和操作系统知识,也可以较快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需求压力。  

  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带动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软硬结合,大力发展嵌入式已经是优势选择,但还有部分人认为嵌入式软件企业自身的特性限定,无法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企业为什么不能做大做强?中兴和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企业还是有很大机会,随着对嵌入式软件科学认定的清晰、政策扶持力度的提升、产业链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和嵌入式软件本身的面向具体行业应用的特定需求与中国实际的相符(国外软件最大的优势是通用性),中国嵌入式企业可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实现从本地化到国际化。”郭淳学说。  

  硬件剥离法:  

  根据嵌入式软件和硬件相互依存的特点进行剥离计算,去掉嵌入式软件中的硬件成本及管理成本。软件收入=整机平均出厂价-(硬件成本+10%硬件增值+人工成本+期间费用)  

  优点: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计算科学、贴近实际  

  缺点:计算复杂、可操作性弱、缺乏惟一性。  

  权数分配法:  

  通过硬件剥离计算公式,  

  软件收入=整机平均出厂价-(硬件成本+10%硬件增值+人工成本+期间费用)对每个产品进行加权平均分配系数,然后形成统一、规范的计算权数。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