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造船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船舶配套业不能满足造船需要的矛盾和弱势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国际航运市场运力紧缺、运价攀升的形势下,目前全球新船订造日益活跃,我国船市持续走好。据了解,国内造船能力和规模加速扩大,造船产量大幅上升。但是,在新船订单迅速增多、造船业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却是船舶配套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严重滞后,难以与造船业同步、配合和支持,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总装造船发展的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外造船业走势看好而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复杂形势下,政府和企业应携手配合共同发挥整体效能,加大船舶配套工业各项投入力度,重视造船和配套的共同发展。专家指出,我国的船配企业要提高船配产业的整体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开放的思路,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根据《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船舶配套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支持优势产品,着力突破瓶颈环节,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关键船用设备国产化研制水平。《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国船舶配套整体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在船舶配套方面,我国主流船型平均本土化率将由目前的46%提高到60%,散货船将达到70%以上,船舶主、辅机制造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指出,船舶配套企业要加强船舶配套引进项目的规划和论证工作,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本的进入,及时跟踪观察和统计分析国外船舶配套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推进配套专业化重组,从而形成和提高自主设计开发能力,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设备装船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企业还要改变传统的国产化思想,与先进造船国家的相关企业通过联合发展、合资合作、嫁接联动等方式,逐步增强国内船企生产力,提高其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加快企业机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先进经营机制和制度。虽然我国具备各种船用配套设施的生产能力,但是一些船舶配套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方设法排除一切消极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强化资本营运和经营管理、革新技术等措施,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第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全球化的船舶配套设备售后网络服务体系,注重产品的动态跟踪。航运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服务网络的支持。造船企业选择配套公司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其是否具备网络化的维修服务,要逐步在世界各主要港口建立售后服务站及备品备件仓库,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和范围。
同时,企业在进行船型开发时要开展动态跟踪,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地进行配套开发,以改善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条件。业内人士认为,船舶工业还应解放思想,突破行业领域和界限,充分利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建立开放、广阔的配套体系,把可供出口的船用配套产品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第四,立足于造船供应链,强化造船工业和配套工业的相互融合,依靠完善的造船供应链、改进供应链绩效、整合配套企业等来增强竞争优势。同时,造船企业要建立符合总装造船的供应体系、战略伙伴关系与信任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造船供应链的良性循环,以推动船用设备产品生产系统化、系列化、模块式和标准化,形成完整的配套产品技术。
加入WTO以来,我国船舶配套工业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配套企业应在符合世界贸组织要求和规则的大前提下建立和健全新的制度和规章条例。如根据船市发展需要和企业现状制定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品发展战略,并逐步细化和修订发展规划,调整配套产品生产结构,力争将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