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山东省科技厅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报告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报送国家科技部。技术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在过去投资1000万元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再次投入1600万元加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今年4月,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山农大。这是目前我省省属单位第一个获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山农大外延扩张后先行一步抓内涵建设,学校资源向教学和科研倾斜而结出的硕果之一。
山农大立足本校实际,没有一味扩张规模,而是较早从外延转向内涵发展。先后进行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校、院两级办学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围绕一个主导思想: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其中,两个结构调整的做法值得关注:
一是压缩人头费,增加公用经费;公用经费中,压缩行政经费,增加教学科研经费。1997年,该校人头费占学校整个经费预算的61%以上,影响了学校正常运转,更谈不上改善办学条件和投入教学科研。当时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与非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是1∶1.7。经过几年改革调整,现在达到了1∶1.1。学校把财务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现在学校的经费结构是:每年预算4.1亿元。其中人头费占36%;学生经费8.7%(用于助学金、奖学金等);教学科研业务经费31%;贷款利息支出4.1%;正常运转经费20%。
二是调整资产存量,合理配置、使用教学资源,把非教学科研资产转变为教学科研资产,提高办学效益。把4000平方米的招待所变为农业微生物实验室,把2400平方米的印刷厂变成畜牧疫病防治实验室,腾出4000平方米周转住宅变为学生宿舍,把2000平方米的出租饭店变为艺术教学用房……
在山农大,老师们的工作条件、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最好的,而学校党委、行政,从书记、校长到各个处室的办公条件则以能够维持为原则,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来。山农大促进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走向良性循环的做法,在省内和全国农林高校中产生广泛影响。省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等部门前来学校总结经验,研讨高校从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