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给物质微观结构“照相”

   日期:2006-11-15     来源:中国科学院    评论:0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物质内部的原子怎样排列?怎样运动?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子源装置,已经完成土建任务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将为人们探测物质微观结构提供更为理想的工具和探针。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一届中美中子散射技术研讨会”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透露,国家投资数亿元的中国先进研究堆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有望于明年下半年投入运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科学家慕名而来,共同就这一装置的未来进行商讨。 

    从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测定到飞机螺旋桨叶片裂痕的探测,从材料性能的检测到物质磁性的研究……赵志祥说,作为中子源的中国先进研究堆都有望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更多用户能利用这一平台,尤其是企业用户。” 

    围绕中子散射工程项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成立顾问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目前,在科技部等部门支持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正和中科院化学所,以及德国、瑞典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共同建设4套谱仪。 

    原子核由两种微粒组成:一种是带正电的粒子——质子;一种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中子。利用中子测定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方法被称为中子散射。“中子不但可以告诉我们'原子在哪里’,还可以告诉我们'原子在做什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子散射工程负责人陈东风研究员说。近年来,中子散射技术越来越受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投入更多经费加以研究和运用。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利用此前建成的重水研究堆发展中子散射技术。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正式开始建设功率60兆瓦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其中子通量达到8×1014cm2/秒。对于研究堆而言,中子通量数字越高,表明水平越高。 
 
标签: , ,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