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4k×4kCCD试观测成功

   日期:2006-10-30     来源:中国测控网    评论:0    


    安装在13米圆顶内的1米1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的4k×4kCCD探测系统在盱眙观测站1米/1.2米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上联调成功。10月初以来,进行了初步试观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0月16日在曝光1秒的CCD图像上,可清楚地辨认出18等星;曝光4秒的图像上可辨认出19.3等星; 10月23日曝光20秒的照片,经与美国帕洛玛星图和海军天文台的USNO-B1.0星表相比对,可找出的暗星其蓝星等达21.2等,估计极限星等在21.5等左右。

    建造1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目的是为了观测发现对地球构成潜在危险的近地天体。望远镜采用施密特型光学系统,改正镜口径1.04米,球面反射主镜1.2米,焦距1.8米,具有大视场、强光力的特点。迄今为止,口径一米以上的该类望远镜全世界只有六台,这是因为此类望远镜的改正镜研磨难度相当大。2003年6月,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的改正镜在南京天仪中心研制完成,经测试表明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光学系统像仅为0.005mm(相当于角精度0.″57),从而保证了该望远镜具有优质的成像质量。该望远镜在很短的曝光时间内就能拍摄到如此暗弱的星像,主要是因为配置了4k×4k高灵敏度CCD探测系统。紫台和国外合作研制的CCD系统,选用了高量子效率、低噪音的4096×4096 CCD芯片,采用冷冻机冷却技术(工作温度-103.4℃),并具有漂移扫描功能,为目前国内灵敏度最高的大面阵探测系统,装备在1米望远镜上,拍摄视场可达2°×2°。

    由于上述精密仪器的配置,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短时间内就可拍摄到大面积的星区照片,取得大量的星空动态信息。这些星空照片除了可检测出该望远镜科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近地天体、小行星、彗星外,还可以检测出高、中轨卫星、空间碎片和超新星、变星、星云、河外星系等多种天体。该望远镜试观测成功,对于开展我国近地天体的探测研究,以及多课题、多目标的巡天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 望远镜, ,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