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市场:竞争激烈 四大差距

   日期:2006-09-26     来源:中国工业设备网    评论:0    
   国外机床企业市场重心转移 

    有人说,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其实这句话不是很准确,应该说加工业或者说粗加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国外机床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很多合资厂、独资厂,还有更多的销售公司,但是哪一家跨国公司把最核心的开发部分拿到中国来了?没有。如发那科在北京的合资公司,西门子在上海、南京的合资公司都没有技术开发,无非是贴牌生产,这怎么能说制造业转移了?还有某些跨国公司把耗能高、污染环境的粗加工产品,如铸件、锻件、毛坯等拿到中国制造,而精加工、超精加工、检测部分一个也没拿来。 

    如果说跨国公司的市场战略重点正在向中国转移,那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中国数控机床连续数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市场。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的门槛放平了,国外有实力的名牌厂家几乎都把中国当作市场竞争的第一战略目标。他们实施的一切招数或策略都是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取最大利益,所以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市场竞争的压力今后几年还会增大。 

    数控机床需求比例迅速上升 

    当前无论中国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需求的水平在迅速提高。就总量来看,2005年中国机床市场销售1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年可能还在1000亿元以上。从今年1~2月的统计数据来看,销售台份略有减少,产值还是保持十几个百分点的增加。机床进口金额也在下降,进口台份下降得更多,这说明需求结构在变化、产品档次在提高。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需求量增加,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增加更快。今年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对排产计划做了调整,数控机床排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中高档多了。普通机床即使是名牌,比如沈阳机床的车床,也就维持2005年的产量水平。 

    因此,机床市场主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外企业的竞争交织在一起;二是所需产品的水平在迅速提高。另外,用户对售后服务需求也在提高,由原来的单机供应,向交钥匙工程和成套服务转变。 

    中外比较:中国机床行业存在四大差距 

    研发投入少 
  
    大多数中国机床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5%。而发那科在日本算是一家中等企业,其每年的基础研究费用都不少于1亿美元,发那科公司的年销售收入在9亿~20亿美元之间。中国中等规模的机床企业年销售收入大约为3亿~5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远不及国外企业,科技投入总量更是少之又少。  

    装备陈旧 

    中国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少,国产数控设备稳定性差,精度也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用陈旧的普通机床制造高档、新型的数控机床,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国机床厂的设备数控化率一般在5%左右,有些企业建国初期的机床还在服役。 
                     
    人才短缺 
                     
    中国机床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人力资源建设跟不上生产高水平、高速度发展的需求。许多用户反映,机床厂现在服务态度有所好转,但是人的素质有待提高。国外机床出现问题,厂家只来一个人,机、电问题全解决了。中国的企业来一群人,还互相扯皮,解决不了问题。 

    有些机床企业过去一年才做几台、几十台数控机床,就有十来个人能从事数控机床的调试,现在搞到几百台甚至几千台了,但人还是那几个,于是首尾不能相接,顾得了生产就顾不了用户服务。 

    造成中国机床企业人才紧缺的一个原因是国外企业挖走了中国企业的大量人才。业内人士都知道,落户于北京的跨国公司,凡是搞机床的,哪家没有北京一机床、北京机床研究所和北京机电院的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争夺人才,一方面是用中国人推销他的产品,另一方面把人挖走也可以瓦解竞争对手,以实现他的中国市场战略。 

     信誉不高 
                     
    当前,中国的机床企业还面临提高信誉的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有些产品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做好。 
                     
    又比如交货期问题,工厂只要抓点紧就能完成用户合同。但是我们的机床产品尤其高档数控机床,按期交货的是少数,久而久之就把信誉给砸了。 
 
标签: 数控技术, ,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