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在安全、节能、环保的相关行业标准上,动作频频。先是7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双碰”强制性国标;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又对外宣布,从9月1日起,我国将对轻型汽车产品实施国家统一的节能环保自愿性认证制度;8月1日,发改委《公告》(103~123批)中轿车新产品的燃油消耗量(油耗)的相关参数又在网上有所披露。而在上半年,交通部关于“货运汽车及汽车推荐车型”也在重卡行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能与此发展速度相媲美的,是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政策颁布实施速度--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政策、标准颁布实施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一流。业内人士将2004年称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政策年”。在这一年里,不仅发布了像《汽车产业政策》这样重大的、关乎国家汽车工业命脉的重大政策、中长期规划,还有不少影响产品上市的法规和以强制性标准形式出现的规定,例如:《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关于实施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办法》等。
而今年以来,虽然没有颁布像2004年那样的重大政策法规,但是一些细分行业的标准也屡见不鲜。像北京市国3标准的实施、乘用车燃料限值标准、汽车碰撞强制性标准等相继出台,令汽车企业应接不暇。这些标准、法规,内容涉及车辆安全性能、环境保护、治理超载、车辆管理等各个方面,组织制定的单位有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在政府部门看来,每项标准、法规都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每项法规、标准的实施要求也都很紧迫和必要。“国家的强制性标准我们肯定要通过,要达标;但是对于有些标准和认证来说,如果影响到市场销售,我们会尽力去争取。”有企业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目前汽车管理相关行业部门的频频举措,企业人士也有他们的苦衷。长城汽车负责汽车产品认证工作的李书利告诉记者,汽车产品的最终上市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审批、认证、备案工作,虽然目前国家相关部委之间对于汽车行业管理合作在加强,但是企业仍然需要拿出较多的人力、财力去应对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我们感觉到,仍然需要派更多的人手去投入这方面的工作。”李书利说。
政府主导的标准、法规的不断出台,无疑是政府转换管理角色、以市场法律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体现。但是,国家级的各项标准和法规也正在不断完善当中,目前除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外,还涉及银行、保险、各种协会、学会、标准委等直接管理或间接参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无论是节能环保认证,还是相关的汽车安全碰撞实验,企业需要为之付出的费用都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更好地协调工作,避免企业的重复认证或者投入无谓的资金浪费。像环保标准,国家环保总局一直进行相关的检查工作;像汽车的节油降耗,国家发改委也着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如果这些标准能够统一起来,被各个部门都认可,这将为企业减轻不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