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现代化选择

   日期:2006-07-12     来源:佳工机电网    评论:0    
    机床工具工业不仅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机械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和基石,同时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的战略性产业。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初步在世界机床工具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现代化水平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一项有关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7.65%。该课题研究主要从机床工具工业的总体效率、技术先进性、国际化程度、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等方面,对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就具体指标而言,在机床工具工业效率方面,选取了人均营业收入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基本评价指标,在机床工具工业技术先进性方面,选取了R&D投入强度和产量数控化率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在机床工具工业国际化程度方面,选取了出口占总产量的比重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在机床工具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方面,选取了单个企业的产量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同时,在测评中还选取了一些辅助指标进行补充。关于基本指标的参考值,主要是根据近年来机床工具工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确定的。通过对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各项指标参考值的确定和中国各项指标的分析,根据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数。我们根据具体现实指标、参考指标的数值,以及相应的权重进行直接计算,得出我国的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指数为27.65。 

    可以看出,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在总体效率、技术先进性、国际化方面还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分别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20%、32.80%和21.20%。因此,未来中国机床工具工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该行业从工业化阶段向工业现代化阶段的跨越。 

需求导向+创新 

     需求导向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实现跨越的路标。机床工具企业的技术赶超行为也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性质,从日本机床工业技术赶超经验来看,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差异并不是来自于它们使用的基础技术的差别,而是反映了2个市场的企业在数控机床设备设计创新方面的分歧,而产生分歧的原因正是2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差异,日本的市场需求诱导企业将数控技术的主要开发方向确定为制造灵活和劳动成本节约,而不是像美国企业那样提高设备的精确性和重复使用性,从而使自己的机床工业在世界上占据了应有的地位。 

    另外,需求导向还表现在机床工具企业与客户的互动和学习上,实际上,这其中就蕴含着企业更具针对性的创新路径选择。就我国机床工具企业而言,抓住本土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就显得更为客观和现实。从国际经验看,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设备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交流,而且表现在更高层次的机床工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合研发,事实上,联合研发已经成为机床工具工业创新活动的一个趋势。德国1999年曾针对制造业创新活动展开过一项名为ISI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Survey的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52%的机床企业与客户开展联合研发。 

    从机床工具工业创新的要素来看,尽管在研发能力方面,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对本土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在创新战略选择上,要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战略,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满足本地需求,在把握市场机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供给能力,提升机床工具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的同时,需要处理好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本身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技术引进,而是要通过引进,综合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实现创新。例如,日本在引进技术方面就很注重对国外新研制的探索性技术专利的引进,然后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再研发,最后再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这是日本引进技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另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机床工业发展中也曾经提出“1号机进口,2号机国产”的技术引进口号。实际上,日本就是通过在大量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开发出自己的技术。 

     另外,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在创新的重点上,还应该针对产业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目前,在我国机床工具产业发展中,数控系统、刀库和机械手、数控刀架和转台、主轴单元(含电主轴)、滚珠丝杠副和滚动导轨副、高速防护和数控刀具等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还是依赖进口。事实上,美国和日本在促进机床工具工业发展上,都采取了“以法促创新”、“以政策促创新”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技术创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
 
标签: 机床工具, ,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