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28日,中澳第一个天然气合作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出席了孟钅康耐恫鞘剑饺斯餐聪铝似舳磁ァ9愣獿NG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澳双方开启了新的能源合作领域,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天然气消费提供了有效的供给保障。
然而,正当国人勾勒我国未来天然气产业的美好前景时,我们却听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英国的《金融时报》报道:“此次液化天然气船得到的高规格迎接,只会暂时掩盖两国的失望。自2002年两国签署第一份供应合同以来,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停滞不前,两国对此感到失望。起初,中国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准备在本10年内增加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但由于中国国内的能源市场监管严格,而全球天然气价格猛涨,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使得中国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宏伟目标进退维谷”,“自200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供应商签署两份合同以来,中国未能进一步谈判新的液化天然气交易,不愿支付高于最初交易的价格”,“到2010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难以达到8%的预期目标,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数量也会从原来规划的14个减少至4-5个。”此篇报道的真实性难以核实,毕竟国内诸多媒体并未见到相关信息,但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大力进口LNG的确存在诸多困难。
第一,在建拟建LNG接收站较少,并没有达到预期规模。根据中国国际招标网的信息显示,除了已经投入运营的深圳站外,目前只有上海、宁波、福建莆田等LNG接收站项目开工,这与到2010年实现14个天然气接收站的数量相差甚远。LNG建站数量的减少反映了政府和相关企业在LNG进口方面犹疑。
第二,国内外市场天然气价格倒挂,使得LNG进口受到约束。我国的天然气价格由发改委掌握,基本上维持在1000元/千立方米左右的相对稳定的水平,尽管偶尔调价,但调价的频率和幅度都不会太大。而国外市场天然气的价格早已随着油价的攀升而步入高位,国内外天然气在价格上出现了倒挂,对于贸易商而言,进口就等于亏损,自然约束了LNG的进口规模。
第三,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削弱了它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价格一路攀升,尽管我国同澳大利亚签订了长达25年的进口合同,但在这里价格是一个随行就市的变量,也就是说,在不做套期保值交易的情况下,进口国只能承受价格上涨带来的高成本。虽然天然气相比于煤炭等替代品更加清洁、环保,但价格的大幅上涨削弱了它的比较优势,使其消费规模受到限制。
第四,运输工具发展滞后制约LNG进口规模。此前本网曾有文章提到过我国LNG船生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沪东造船厂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LNG船生产能力欠缺,将抑制LNG的进口规模,这是因为,如果租船的话,将至少增加20%的额外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金融时报》所作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但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到企业,扩大LNG的进口规模、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这一思路不会改变。当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比如如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对冲风险,比如对谈判中所处的位置和市场形式的反思。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事,所以,短期之内我国并不具备大量进口LNG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