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舰队两艘舰艇演练在陌生码头装填导弹

   日期:2006-06-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0    

港内的中国海军中型水面舰艇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任务。 
  6月上旬,海军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紧急出动,长途奔袭400多公里,在某陌生地域紧急隐蔽,展开导弹技术保障线,陌生码头装填导弹……成功为两艘舰艇实施了导弹应急机动保障。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同志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大队已经实现了由岸基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 
  这个跨越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其间的酸甜苦辣,大队官兵人人都能说上一段。 
  从“后方”走向“前线” 一次尴尬的保障带来的巨变 
  一次,这个大队突然接到任务:为“战斗”返航舰艇保障两型导弹各×枚!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展开某型导弹技术保障的流水线时,上级通报技术阵地遭受“敌人”袭击,测试设备部分受损,立即转移。准备好的导弹还没有拉到码头,前方又传来指令:码头被炸,改在20多公里外的某地方码头进行保障。结果一枚导弹在运输途中就出现了故障,被拖了回来……导弹保障比规定时间多了3个小时。 
  一次保障竟然遇到一连串的尴尬! 
  “战时延误3个小时,恐怕我们的导弹还没有装到舰上,战斗就结束了。”大队长陈忠伟说。 
  演练一结束,大队党委就集中技术骨干查找失败原因。这次虽然保障两种型号的导弹,任务量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但两型导弹同属一个系列,如果对保障流程加以改进,就可以大大减少导弹技术保障展开、测试的时间。在导弹进行保障过程中,上级设置了地面阵地遭受袭击、码头被炸等情节后,一些官兵竟然不知所措,暴露出实战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过硬、缺乏应急保障观念等一系列问题。 
  在分析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大队长陈忠伟敏锐地发现:在信息条件下,现代战争后勤、装备保障已经不是按部就班的静态保障,以前后方的技术保障工作,已经被推到了战争的前沿,而大队目前还停留在岸基固定保障的模式上,不少官兵认为保障就是为舰艇提供服务,导弹只要性能良好,保障及时就算是保障有力。 
  “观念落后,远比技术落后更可怕。”为此,大队及时开展了一场“破除因循守旧思想,争做一线‘打赢’先锋”的大讨论,清理官兵头脑中的陈旧观念,增强打 

信息化战争的紧迫感和自信心。同时,战时应急保障、机动化保障等新课题、新问题的探讨,也把官兵的思想由“大后方”的服务保障观念提升到“一线”应急保障的紧迫感上来了。 
  从阵地走向机动 一次成功的保障引起的反思 
  2001年8月中旬,东海某海域惊涛拍浪,硝烟弥漫。一场近似实战的演练打响了。随着几声巨响,数枚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直扑“敌舰”,顷刻间,海面上水柱冲天,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担负这次演练导弹保障任务的,就是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由他们保障的4枚导弹直接命中目标,首次自主改装的靶弹实现顺利发射,大队为此荣立集体三等功。 
  然而,时任大队长的赵楠却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保障是在提前半个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技术阵地按部就班地保障,成绩在情理之中。“如果在战时,我们能这样舒舒服服地进行导弹保障吗?” 
  现代战争需要快速复杂的应急保障,岸基固定保障阵地在战时无疑是重点打击对象,这个大队在同类军械技术保障单位中,率先提出机动化保障这个课题。 
  大队开辟了“保障论坛”,组织技术攻关小组20多名骨干成员深入分析梳理机动化保障中遇到的难题,并与院校和工厂的教授、专家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论证。 
  导弹测试设备庞大、仪器精密,不便移动,是机动保障中的最大难题。他们采取自己动手和与工厂联合等形式,研制出了测试设备转移车,使测试仪器灵活装卸运动自如,方便野外机动拉动。 
  机动化保障对官兵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大队组织官兵大力开展“一套班子同时保障三型导弹”、“四型导弹保障同时展开”、“跨建制、跨弹种、跨专业”等实战性课题训练。某导弹固体队队长谢志飞针对现行的编制体制与技术保障流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按“发射箱组、分解结合组、测试组”三个组操作的作业方式,组织官兵开展“归口编组、多专全能”训练,使导弹转级时间缩短了近3个小时,更加符合机动保障的要求。 
  去年以来,这个大队经过反复实战演练,成功实现了由岸基固定保障到跨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今年大队先后3次长途奔袭400多公里,成功地在某陌生码头对舰艇进行了应急导弹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