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拥有的扫描电镜数量,相当于法国的总量。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淀区这些电镜设备有没有真正得到很好利用?一是海淀区需不需要这么多电镜设备,有没有重复购置的问题?”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项目管理部部长李强谈起材料分析测试的相关问题时,显得有些激动。
事实上,北京材料分析测试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从去年开始,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开展了一项题为“‘十一五’期间北京新材料产业科技需求”的调研。调研发现,相对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北京在材料分析测试方面还存在众多不足,分析测试产业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测试技术落后影响产品竞争力
作为该调研主要参与者之一的李强说,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落后,正严重影响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稀土磁性材料产业为例,我国是钕铁硼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从2000年起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的年产量超过66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但国内产品还只属于中低档类,日、美则是高档钕铁硼产品的产地。由于我国稀土产品分析检测标准、技术的不完备,严重影响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产品的价格,每年都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调研报告还指出,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稀土磁性材料行业存在着制造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和产品档次低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我国磁性材料行业的化学成分检测、物理性能表征体系不完善。
专家介绍说,稀土磁性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作为监测产品质量、性能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生产钕铁硼的厂家很多,但对该材料进行全分析的数据却很少,特别是对一些微量元素,如硅、铝、钙、镁、氯根等均不进行检验,也不进行控制,这就造成了产品性能不稳定及磁性能不高的主要原因。
李强指出,包括稀土磁性材料在内的新材料生产工艺中,从原料到成品提供各个环节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检测,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最终对产品的品质作出全面评价,为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进出口贸易提供可靠保障。如果分析行业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能为市场提供高精尖的分析技术和专业人才,无疑将影响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测试资源分散期待整合
北大地质系一位教授采集了一批岩石样品,需要对这些样品进行年龄测定。尽管北大以及北京地区许多单位都能进行岩石年龄测定,但该教授还是把样品寄往国外进行分析测试。“国内测试的数据,国外往往不承认,要想在国外期刊上发论文,只能把样品寄往国外去分析测试。”这是该教授对记者的抱怨。
“这有历史的因素。”李强说。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部门、条块管理,研究经费投入分散,造成现有的分析测试方法缺少全面统筹和长期规划,导致低水平重复多。另外,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不够,各部门方法不统一。相同的样品由不同单位按不同的测试方法作出的分析测试结果差异较大,相同的样品由国内机构分析测试和国外机构分析测试的结果也有不同。
“这种现状导致我国的一些科研成果得不到国际上的承认,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消耗高,制约了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李强说。
而根据调研的情况看,北京地区分析测试机构的机时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利用率普遍比较低。对此,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主任张继红呼吁,分析测试资源应实现共享。目前,测试资源缺乏共享,不只是体现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还体现在科技文献、科研成果、专业技术人才等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北京地区材料分析测试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检测和评价体系缺位阻碍发展
目前,各种材料尤其是新材料,尽管测试了一些具体的理化数据,但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测试数据加以汇总、分析、综合,建立材料全面评价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绿色环保材料为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环保材料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但在绿色环保材料生态评价方面,仍缺乏标准和统一的测试方法及相应的指标体系。
据介绍,目前环保材料方面存在三种严重问题。一是标准不适用性,即绿色环保材料的性能超出现有标准的适用范围,评价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偏差,无法准确反映绿色环保材料的性能指标;二是对于同一性能,不同行业根据绿色环保材料的不同应用,参考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所获结果无法进行有效比较,无法评价和分辨出绿色环保材料的优劣;三是对于绿色环保材料而言,相应的评价标准是滞后的,而且各个评价和检测机构难以获得一致公认的评价标准。
调研报告指出,我国绿色环保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新的功能材料不断涌现,而缺乏科学的材料性能评价体系,不仅造成了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的紊乱,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