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装备制造业的春天—-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

   日期:2006-06-02     来源:控制网    评论:0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十一五”是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对机械工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面向“十一五”,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哪几方面?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哪里?怎样才能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李冬茹副主任。

走过“十五”  平稳增长

    2005年机械工业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增速虽比上年有较大回落,但仍属较快增长。行业发展的稳定性明显提高,逐月增长的速度曲线非常平稳,过快增长所引发的诸多风险大大缓解,增长的可持续性明显提高。这一年,行业实现了由超高速向平稳增长的过渡,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较大增长,五年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1.6%,2005年达2141亿元;总金额年均增长18.0%,2005年达1473.4亿元;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3.2%,2005年达1044亿美元。“十五”期间,机械工业计划总量目标得到较好完成。工业增加值的计划目标为7500亿元/年,2005年完成10820.5亿元,为目标值的144.3%。

    成绩斐然,但“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经营环境趋紧,利润的增长明显放慢。在“十一五”期间,这种情况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迎来“十一五”  机会空前

    提到目前的形势,李冬茹语气兴奋:“目前的外部环境特别好,前所未有的好。”重大装备制造业目前进入发展黄金期。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有关于科技发展的规划也提到了这个问题。2005年9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从国家现代经济的发展来讲,装备制造业存在着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当前的振兴目标是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满足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若干意见》在包括制造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若干意见》还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若干意见》涵盖了能源、铁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16项重点装备工业,其中包括发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

    “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可以说,《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也给了很多相应的配套措施。下一步就是从行业自身的角度来发展。”面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大好形势,相信中国的自动化人都倍受鼓舞。

自主创新  企业为主

    “自主创新”是最近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关键词之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及《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已明确提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李冬茹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行业协会的工作来讲,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还要积极推进行业的自主研发平台建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准备搭建四个平台即建设机械工业科技创新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国家和行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在这方面研究的优势,积极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的、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体制,即研发平台;建设标准技术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质量技术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研发平台自然是这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标准是基础,也是技术进步非常好的动力。我国本土形成的标准十分少,所以需要围绕重要技术装备、农业装备、基础装备和汽车这四大领域,积极开展工业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以及节能降耗标准等标准的研究,以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科技服务的平台包括信息共享、面向工程企业的服务等。特别是制造技术中,有很多信息、数据适合共享。机械工业联合会也正在积极推进面向行业的数据库、信息网的形成。面向工程企业的服务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也是行业协会本身发展很重要的工作之一。行业协会的工作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为政府提供一些咨询、建议,把企业和行业的情况,如企业的科技需求、科技运营及其他情况等反映给政府。另一方面也要把国家的相关的政策和意见带回,在行业里面宣传,以各种工作来推进这个目标实现。目前中小型企业还面临着技术进步、技术交流及企业自身成长的问题。

    对此,李冬茹也提到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去年年底、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在‘十一五’期间要建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这是通过行业和地方共同推进的项目。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要建立技术示范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开展一些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这项工作已列入国家的基础科技计划里,并要求地方和行业都要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国家在项目上会有一些具体措施来推进。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应的方案,在摸清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原有的体系基本情况上,从行业的发展提出我们的实施方案。”

难点凸现 方向明确

    问及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的难点,李冬茹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难点是原有的结构、机构转制后在应该发挥的行业职能上的问题。研究院所特别是工业部门的研究院所,转制前作为行业技术研发的主体,在转制后面临的很客观的问题就是解决自身生存、考虑自身发展。转制以后,从行业技术创新来看,原有的结构中依托的技术研发和积累这一层弱化了。第二个难点是用于创新的经费问题。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来看,利润点并不是很高。这是由多年来的无序竞争造成的,目前的情况是高技术也在低价竞争。这种情况长期以往,企业的效益比较低,导致企业能够拿来用于自主开发产品的资金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第三个难点主要是体现在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来源也较低,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低。

    李冬茹表示,机械工业联合会一直在探索解决述及的几个难点的工作,推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像产学研联盟就是一种形式的探索。这能积极促进企业和包括一些技术走在比较前沿的研究院所合作。调动各种资源,推进这方面工作。同时也需要加大力度扶持、支持转制院所不断发展强大,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市场的机制,扩大为行业服务的本领。

    在现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对企业的创新上定义为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制造业的企业中,后两项创新比较多。有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中,以前在国内并没有实施经验,可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可以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国家在引进技术创新方面的意识已经加强。从政府的角度采取引导,制定政策、规则,国外企业要在中国获得市场,必须要把技术转让—这在重大装备上是容易实现的。“现在很多装备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产品了,是一个集成了各种技术的大的系统。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创造的自主创新的氛围也很重要。国资委所辖的大企业,把自主创新的能力列入考核目标之一。这是非常好的开端。“十一五”对装备制造业及企业自主创新前所未有的重视给自动化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也意味着挑战,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中国每一个自动化人的共同努力。

    采访一结束,李冬茹便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在她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兢兢业业。在如此大好形势下,相信每一个自动化人都已经精神抖擞,迎接装备制造业的春天。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