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
-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是机械电子制造业中去除消费类产品(约占机械电子制造业增加值20%)而生产的投资类产品(约占机械电子工业增加值的80%),包括八大类185个小类产品。它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总称,是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第一大产业。
- 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
- 装备工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工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工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工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
- 装备工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工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工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工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 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 装备工业是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各产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先进装备。
- 装备工业不仅有助于优化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助于提高各产业部门的自身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还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装备工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又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无论是计算机、通讯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还是海洋工程、生物制药等的研制和产业化,都需要装备工业为其提供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测控仪器。
- 装备工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工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工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工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 产品水平低、技术结构落后
- 目前,我国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大多数装备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处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国装备工业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设计手段落后,工艺装备水平低。从产品结构看,长期存在中低档、一般性的趋同,产品水平低、高技术产品少。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独特的竞争力。而技术要求高的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又缺乏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根本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
- 基础技术发展滞后,与装备工业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
- 多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基础落后,基础机械、机械基础件发展滞后,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 基础机械产品落后
- 机床、仪器仪表等基础机械产品,中低档产品居多,性能质量不高。高精度、超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与国外相比,在精度、可靠性、工艺结构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与数控机床配套的伺服系统、反馈元件方面,成套性差。仪器仪表产品的成套率低,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品种总量供应不足。重点工程项目所需高精度、耐腐蚀等特殊要求的品种缺乏。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用传感器和科学测试仪器的品种满足率不高。
- 机械基础件技术水平低
- 机械基础件行业长期基础差、投入乏力,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早期故障率低,可靠性差。目前各类主要基础件的性能指标大体相当国外20世纪70~80年代水平,严重影响着主机及配套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仪表元器件可靠性指标低,敏感元件的失效率远低于国外。
- 制造工艺及自动化技术水平低
- 装备工业的制造工艺普遍落后,全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普及率极低。工业发达国家在大批量生产技术非常成熟、CIMS共性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过关的基础上,正向定制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自动化技术水平低、系统集成能力差。
- 多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基础落后,基础机械、机械基础件发展滞后,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 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并陷入“恶性循环”
- 由于我国装备工业50年来一直采用了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装备工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技术仍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机械制造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我国装备工业的多数没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即使有也水平低,行业自身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很弱,发电设备、轿车、仪器仪表、数控系统等主要产品的更新换代离不开从国外引进技术。
- 由于长期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加之国内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技术改造又往往强调技术装备的更新,而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致使装备工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 许多重大装备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
- 我国装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集中体现于重大技术成套装备严重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许多重大技术装备,我国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得不主要依靠进口。有数据表明: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而且,越是重要、高档、技术附加值越高的装备,进口就越多,自给率就越低。
- 由于我国装备工业50年来一直采用了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装备工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技术仍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机械制造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我国装备工业的多数没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即使有也水平低,行业自身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很弱,发电设备、轿车、仪器仪表、数控系统等主要产品的更新换代离不开从国外引进技术。
三、振兴装备工业的措施建议
- 提高装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 制订和实施振兴装备工业的法律法规,推动我国装备工业迅速发展
- 国家应当以立法形式确保装备工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发展,尽早制订和实施振兴装备工业的相关法律。在制订的法律中应明确振兴对象、制订振兴计划、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这四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以确保我国装备工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产业政策的权威性、系统性、持续稳定性和协调性。
- 国家对于装备工业中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大型企业的产业重组,不仅应给予政策支持,还应给予行政指导,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在振兴装备工业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制订并实施振兴装备工业的产业政策、专项实施计划。
- 高度重视并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 为确保振兴装备工业相关法律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国家应当制订加强以装备工业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律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确保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实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强装备工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律,应明确国家、产业、地方团体、大学及企业在加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决定相关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国家产业技术战略明确我国在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重点技术领域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各主要行业应以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指导,制订本行业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
- 制订相应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并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 政府应当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外部环境,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提供企业健全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改革与企业相关的诸项制度;制订一系列公平、公正的法令、法规,保护合法竞争,主要采取计划、指导、金融税收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事业创新和经营创新的环境条件。另外,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并通过立法和必要的干预,克服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多边规则维护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 国家应当以立法形式确保装备工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发展,尽早制订和实施振兴装备工业的相关法律。在制订的法律中应明确振兴对象、制订振兴计划、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这四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以确保我国装备工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产业政策的权威性、系统性、持续稳定性和协调性。
- 解决技术“瓶颈”的政策措施
- 加速产业技术开发体制的建设
- 从提高我国装备工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强技术竞争力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技术开发体制。在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中,切实解决和处理好出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对其中可能产生的某些弊病进行分析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装备工业产业技术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大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给大企业集团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
- 振兴制造基础技术、充实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
- 针对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装备工业技术发展战略,明确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计划及其目标。下大力气,采取“产、学、官”合作的方式和措施,稳步提高基础机械、机械基础件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的研究开发。
- 加速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强化新成果的转化和管理
-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科技部门应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宏观管理,利用市场规律和价格手段规范研究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行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做好有关创新活动的政策导向、咨询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应着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研究开发成果的管理体系、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为顺利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创造条件。建立投资、融资的政府担保制度,引导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并吸引社会上的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 推进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 加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推进装备工业的信息化。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建立法律保障体系。着力开发相关关键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大力开发软件技术、接口技术。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努力提高装备工业的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水平,提高系统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