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之路如何走

   日期:2006-01-24     来源:人民网     评论:0    

  “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汽车产业注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大众也好,叫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2005年8月22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05年花都汽车论坛上慷慨陈词。

  龙秘书长曾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退隐后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他的观点颇有震慑力,台下哗声一片。这时,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站起来反驳道:“知识产权代表在知识上的控制权,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说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

  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要致力于开发和发展自主品牌?

  品牌就是知识产权,品牌高于一切。在信奉品牌至上的年代,品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为什么你会选择可口可乐而不是非常可乐?是不是仅仅为了口感?还是怕别人笑你土?还是你对后者没有信心?

  在国际汽车巨头的激烈争夺中,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汽车巨头逐步完成了各自在全球的布局,这个布局的基本特征,就是吞并与整合。

  雷诺入主日产,福特控股马自达,通用兼并大宇,丰田把大众甩到了脑后,现代在追赶丰田,以及失去戴克支持的三菱危局难挽,都是绝好的例证!

  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世界汽车工业格局,无论是谁主沉浮,都将遵循一个基本命题:优势融合。这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就是一款款更安全、经济、美观、实用的汽车产品。

  激烈的竞争之后,也就必然延续一条这样的道路:西方流派欧美系的技术优势与东方流派日韩系的精益制造实现一步步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结果,将可能诞生一个新的汽车格局。

  虽然,历史的事实和经验已经和正在证明,世界汽车工业的全球化浪潮是无法阻挡的。但在众多跨国世界巨头的挤压下,中国自主品牌仍然艰难而且奋进地活着,还有些品牌走出国门,虽然这并没有从根本改变自主品牌的命运,但有一点应该明确——中国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毋庸置疑。

  自主品牌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不管一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

  但同样,面对这残酷的事实,最深感压力的应该是还在幼年阶段的中国自主品牌,未来成长将以谁为榜样?

  学习日韩是一个精明人的选择

  轿车是很私人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因此,无论是选择号称性价比高的日系车,还是技术精良的欧系车,这都要随人所愿。伴随着汽车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看到我们自主品牌的茁壮成长。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崛起之路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汽车工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创造了很多全球领先的理念,比如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Just in Time(准时生产)。若论日本对汽车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采购、制造、贮运、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

  在很多部分,日本汽车工业奉行“拿来主义”策略,但这些年来,日本汽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无我的境界。即在骨子里,日本车压根儿就没有风格,推出新车的速度是快,但在造型设计上表现得比较虚浮、功底不够,线条夸张却不够流畅,造型时尚但成不了经典,也就是说经不起推敲,过两年就甚至落伍了。正在赶超日本手机的换代速度。如同手机一样,快速的市场反应使日本能够在市场淘汰这款车之前设计出替代产品,让很多欧洲汽车企业望而兴叹。

  也就是说,如果学习日韩,就等于选择了今天的市场。

  学习欧美是一个聪明人的选择

  尽管第一辆汽车诞生于德国,尽管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诞生于法国,尽管,欧洲的汽车历史相比任何洲际都长,但是,百年的汽车工业使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仍坚信,汽车是一件大宗物品,即便是被认为最浪漫的法国人也要用二年的时间将概念车做成商品车,这关键在于对每一款产品反复路试。就拿“老三样”富康为例,富康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在中国东北、内蒙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路试和技术改良,使雪铁龙ZX这款驰名世界的赛车之王同样适应中国的路况和天气环境。

  这就是在宝马、奔驰、雪铁龙、标致、大众上共存的一个特征:质量至上,安全至上。

  欧洲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洲际,人的生命永远都被政府、社会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可能就是因此,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把质量、安全看作企业的生命,这与日本汽车企业成本至上的原则有很大差异。

  因此,欧系车的内在一般都经过了数十位技术专家的反复努力。就像日系车上的缝隙一般都很小,而欧系车的缝隙都比较大,就是因为欧系车考虑的使用年限比日系车长。有些不懂行的人认为这就说明了欧系车做工较粗,但也许你不知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会产生变形和地心引力作用,如果车子上的这些缝隙做得很小势必会造成两部件的摩擦,而且缝隙做得多大也是有讲究的。也许有的车子1~2年都不会产生这种部件之间的摩擦,可第3年、第4年就会产生了,这也证明了车辆在正式下线前反复路试的重要性。其实,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也不傻,他们也深知车型上市越快市场反映越好的定律,但是,一到路试的关键时候,那帮蓝发碧眼的欧洲人还就是说一不二,一丝不苟。

  不过,这也不全出于欧洲汽车制造商的责任感,欧洲的相关立法和检测机构几乎天天盯着这些汽车制造商,只要有一点点制造缺陷就会大罚特罚。因此,不仅仅是欧洲汽车制造商需要我们学习,欧洲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值得中国相关部门认真思考。

  也就是说,如果学习欧美,就等于选择了今天的掌声和明天的市场。

  关键看自己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要吸取各方面的优秀经验。尤其是不能重开发轻质量!只有质量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同,才能长远地赢得市场。”某权威汽车专家的声音犹然在耳,像警钟一样不断响起。

  如果这样的警钟能够长期敲下去,能够在自主品牌的企业中贯彻下去,能够被政府部门决策人士真正领悟,做到实处,总有一天,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后辈再谈世界汽车各门派的时候,“中系车”也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