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守拙院士:科研创新不能光看论文

   日期:2006-01-18     来源:《三湘都市报》    评论:0    
      科研是创新的最前线,针对目前在科研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1月16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主委姚守拙院士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希望通过《三湘都市报》向社会呼吁,科研创新不光看论文,高校的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发表的论文数量上,博士生毕业不能仅限制在必须要两篇论文。” 
  科技创新也是爱国的问题 
  姚守拙院士说,现在我们国家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来看待,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强调知识产权的创新,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姚院士举例说,过去我们大喊口号“科教兴国”。为了实施“科教兴国”这一政策,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大投入,这些科技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科研仪器经费,都是用于到外国购买仪器。这样的方法是不能兴国的。 
  由于现在科技发展的周期越来越短,仪器更新越来越快,这样我们就始终是跟在人家的背后,等“洋人”的仪器更新了,我们再去购买他们的仪器,实际上就等于我们一直在帮着外国科技更新买单。这不难看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有多么的迫切。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现在我们讲爱国,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在科技这个战场上领先。 
  重要的是观念和体制上的创新 
  姚守拙院士认为,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创新,体制上创新。就科研来讲,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尤其是教育体制的创新。尽管在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科技和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现在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比如,高校每年都要搞评估,老师、学校都要搞,评估的主要指标就是发表论文数量,拿了好多项目。这个评估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的论文在国际上增加了,但是学术地位、对社会的贡献如何呢。姚守拙院士说:“我所从事的化学领域研究,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论文在国际上排名第三,但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这个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从科研来讲,我们往往是一个项目拿到后,开个鉴定会,这个会议一般都流于形式,就是请5到9位专家,大家在上面签个名字,这个鉴定会就算是到此为止,这种草率的做法需要改革。 
  “观念不变体制不变,创新无从谈起。”姚守拙院士说。 
  科技创新就是要看产业化的成果 
  新的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姚守拙院士认为,必须将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联系在一起。 
  湖南有一大批科研成果,但是过去我们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只是停留在纸上。实际上,这些科研成果,就算是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省里的科技进步奖,不转化为产品,它永远停留在纸上。这个观念必须转变,博士生毕业、科研项目的评估,要把原来那种光凭论证,转变到对于国家真正有好处的科研成果转化,如果他的科研成果能够进行产品转化,就应该是一项创新,国家就应该给予支持。项目评估也好,科研成果评奖也好,都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这就是一个观念需要改变的问题。 
  科研成果不光要形成产业,而且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市场上拥有一定地位、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这就是符合我们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科技创新就是要看产业化的成果,而且是在市场上拥有一定地位、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 
  科研项目不能只从政治角度评价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应该将科研领域交给真正搞科研的人,科研项目评价不应该只从政治角度去评价。”姚守拙院士说,科研就是科研领域的事情,不能参与过多的政治等考量。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有很多在国内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这有利于宣传我们自己,但毕竟这个不现实。我们的科研不能因为某种政治的需要,就出来了一个世界一流,国际一流,我们评价一项目科研成果,是要接受同行的检验和认可的。产业化的成果必须由市场来运作,不应该由政府包办。 
  科学家必须老老实实做人 
  姚守拙院士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新型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交叉学科并应用于新型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中,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开拓性、创造性的研究。他开拓压电液相振荡化学传感新领域,使其成为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首先在此领域实现突破的两个科研工作者之一。姚守拙教授现担任5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中药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姚守拙说,科学家必须老老实实做人,低调。耐不住寂寞,就不要搞科学研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