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一位老人,采访之后他留给了我很多东西,不只是他谈吐中对于电子元件行业的真知灼见,更为深刻的是他无比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那种颠峰人物特有的照人风采。杨老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采访的时间并没有进行太久,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杨老却用他准确而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真实的电子世界。
杨宇坤,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全国印制电路协会,电声、光声、线缆分会顾问,并仍担任多个部委项目的评审专家组成员。从参加工作起经三机部十局、四机部、电子部、机电部等,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处等职。毕生从事电子元件及材料的技术、生产、科研、规划、基建等管理工作。从事撰写《当代电子工业》中电子元件章节,是历年《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电子元件有关章节的撰稿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子元件专家高级工程师杨宇坤先生
在我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杨老微笑着没有回答,而是先打开了他的电脑,里面是他整理的有关电子行业的所有资料,我几乎要惊呆了,老人的电脑里简直就像存了一部完整的国民消费大百科。他说——
用技术和规律来调整产业
“要想真正而深刻地了解产业,就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那样你才能和一般人不同,才能比别人高出一截。”看元件发展要站在整机的角度上,单独拿出元件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为整机是元器件的市场,元件的发展离不开整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元件在国民生活里深入到了各个领域,所以只要有元件参与的东西,都在杨老的统计范围里。统计时间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现在,杨老对各有关行业如通信、家电……甚至各个城市情况、人口情况以及国民收入情况等数据均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每一年的变化情况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从50年代到现在,电子元件的发展出现了三个代表性阶段。从50年代的“传统电子管时代”,到60年代的“半导体时代”,再到90年代的以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移动通信的发展为代表的“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整机的发展拉动了元器件的发展,统计数据中整机和元器件发展规律曲线的一致性证明了这一点,规律就是这样出来的。技术和规律调整着我国的电子元件行业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规律决定了下一步政策调整的可行性。那如果具体地来分析这一路以来的发展,我们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说到这里,杨老的表情里出现了担忧的成分——
蛋糕很大,谁吃呢?
杨老除收集以上国内情况外,还对世界整个电子元器件市场情况作了记载。了解了世界情况,再把中国所占比例计算出来,这样就容易发现问题了。杨老拿出2004年的《电子工业年鉴》指给我看两张数据图,第一张是2002年我国元器件市场在世界上所占份额,图表显示为12.40%,排在美国之后。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也就是第二张图表上显示的,2004年我国就超越美国,市场份额占到了19.34%,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元器件市场。这说明我国的市场是在飞速发展中的,前景十分广阔。可是我国的元器件生产情况又如何呢?跟得上市场的脚步吗?
杨老接下来拿给我看的是我国电子元件进出口情况统计表,表上的数字告诉我们,我国的元件进口增长率是在一直增高的,而且数额十分惊人,仅电容器一项,2004年进口额就高达七千亿人民币,占世界进口的45.7%。市场在扩大,进口额却在增长,我们这么大的市场蛋糕,会由谁来吃呢?
两年来的这一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成为我们要面临的严峻考验,杨老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国外大企业纷纷入驻中国。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吸引了国外的厂家,很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都在国内设立了工厂,资金的雄厚和先进的技术,使他们很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二是我国企业的生产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的电子元器件,处于世界领先技术高端的产品还暂时制造不出来,但一些低端商品的价位却拉不下去。这样两端的市场就都有些难做了。三是我国的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撑不得,饿不得”。我国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几乎失去了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无法与大公司相抗衡,难以跟上市场的高速发展。于是在这三个原因的制约下,在市场和产品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我国元器件生产与我国市场发展出现了不协调。可是不管怎样,我们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好的,那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尽快走出这种矛盾呢,杨老对此给出了建议——
摸清家底,开放观念
杨老说,元件产业在管理中一直存在着两个问题,市场不清和家底不清。打个比方说,你建了一家公司,却不知道你的市场到底有多大,饱和不饱和,产品卖给谁,这是市场不清。家底不清就是统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统计的标准是什么,按集团公司来统计还是按产品来统计,与国外的计算方法有哪些不同,哪些是可比的哪些是不可比的。这些是我们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地去打响我们的元件战役。
然后就要关注一下被我们的市场吸引来的大企业。很多外商因为市场已打开,冒风险的时期已过,就甩开了国内的厂商,或者是到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后又走掉了。这就促使我们对待大企业要调整方式。杨老提出三点:“吸引来,留得住,发展快。”外商看中的是我们的市场、人力和能源。那我们就相应地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机会和优惠,以带动我们自己的行业发展。
杨老在这里还特别提出了一点,他说我国对于前卫的信息方面不太注重,只是关注眼前要做的工作,而国外对于行业信息却是非常敏感的。要打市场就要放开观念,市场是前沿的要开拓的,有一定的耗资是必然的。同时销售观念也应放开,销售其实就是关系学,在搞渠道的问题上我们要多下工夫。
最后杨老说,我们的产业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虽然目前我们还主要处于加工型企业的位置上,但我们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有大量的人力和能源,在磁性材料和电声方面已经巩固住了地位。我国行业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并且开始重视这些情况,并在讨论准备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在国家给予的指导和调整下,凭借我们的物质力量,再加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心灵手巧,我们相信,最终世界的发展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发展。
作者: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