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装备制造业)应如何作为?

   日期:2005-12-24     来源:中国工业报    评论:0    

     装备制造业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的标志性产业,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代表我们民族工业的行业骨干企业,责无旁贷负起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制造业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据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新设立的外资企业,74.44%在制造领域。装备制造领域吸收外资呈现出一个特点,即外资进入战略对准行业排头兵企业。这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担忧,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5年8月下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办公楼3楼的会议室里气氛颇为热烈。参加会议的9位同志,大多已是两鬓斑白,并且清一色与装备工业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中有的人曾担任过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的部长、副部长等要职,有的现在仍然以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主任及协会理事长的身份在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形势紧迫:龙头企业有成"板上肉"之虞 

  "×××正在和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谈合资,××也在和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谈"。会议发言和自由讨论开始后,与会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实际上,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不仅仅是鼓风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盯上,其他行业的许多龙头企业同样收在跨国公司的眼底。有的企业正被跨国公司紧紧"咬住"不放,有的行业龙头企业已成为跨国公司的"麾下之臣"。 

  据记者所知,在工程机械行业,卡特彼勒在收购山工(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又把目光转向徐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三一重工和厦工(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厦工集团资产总额近40亿元,去年销售总额42亿多元,主导产品轮式装载机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而且刚刚完成了1.3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建设和技术改造。此外,加上培育和经营了多年的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使厦工自然成为了卡特彼勒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众多追求目标中非常想得到的。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 

  在内燃机领域,德国博世公司在收购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将我们长期以来着意培养的技术中心撤销、合并。由于博世进一步控制了销售渠道,这家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赚取超额垄断利润。在仪器仪表领域,行业龙头企业也已身不由己,大多已在跨国公司的眼下。 

  现阶段我们尚没能统计有多少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企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收购或兼并,有多少行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但一个很明白的事实是:这种现象正在持续发生且愈演愈烈! 

  与此相对应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设备都被进口产品所占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繁荣,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自主技术并没有跟着繁荣起来,依赖进口装备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 

  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点。正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现阶段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难得机遇,以资本运作方式"吃住"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进而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中国装备制造业在跨国公司的"盛宴"中,面临着被逐个击破和歼灭的危险,如果不辅以有效应对措施,后果难以想像。 

  外商独资化:市场换技术更加渺茫 

  "外商独资化,使市场换技术更加渺茫。"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神情颇为激动,座谈会开始后,就急迫而坚定地说出了他的观点。他解释说:"2003年我国新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是26943家,占三资企业65.59%,2004年1~11月,外商独资企业是27746家,约占总数的70%,外商独资化呈逐步增强趋势。合资企业的外商独资化趋势有一定的必然性,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过去,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以市场换技术,主要是想通过与外商合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合资情况下,这一目标没有充分实现。外商独资化以后,将使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加渺茫。另外独资容易形成垄断,影响民族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我国当前仍不具备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我们拿出的市场没有换来我们希望得到的技术,这只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在技术之外的层面上,例如我们希望得到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提升,也没有因为实施合资而大量和有效地获得。相反,合资失败的企业为数不少。 

  "我敢这么说,机械制造行业不成功的合资起码要占30%~40%。有一个资料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全国目前48万家合资企业,一年的亏损额达1200亿元人民币。在相当一部分合资企业里,故意把账做亏损,但是隐藏的利润全部揣到总部的腰包里去了,"与会专家说。 

  在记者去过的一些合资企业中,账面上能够赢利的占少数。跨国公司往往利用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地方官员吸引外资的强烈愿望,在进行合资谈判的过程中,提出了种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使得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里稳固地获取隐藏的利润。比如一家日本跨国公司,在合资之初就提出零部件全部从日本进口。同时,他们要求合资企业要向跨国公司派出的技术人员支付高额的薪酬。仅此两项,就使这家合资公司在7年时间里,账面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实际上企业获得的利润都从暗地里流走了。再比如,为了得到一家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以后,就采取让其一直陷入亏损的办法,直到将合资企业的中方拖垮,中方愿意将整个企业拱手相让,合资企业最后变成了独资企业。西北轴承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家企业在拿出铁路轴承这一块优质资产和德国某公司合资后,一步一步地失去控制权,最后不但丢掉了合资公司,而且丢掉了有竞争力的高端主导产品的市场和制造资质。 

  有专门研究跨国公司战略的专家告诉记者,除了限制性条款、拖垮蚕食的策略,跨国公司的招数还有很多。事实上,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一直坚持强势思维,执意谋取单赢,而不是双赢或多赢。自然,在这样的境况下,希望通过合资便捷地获得技术,或者提升企业管理等其他诉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关专家认为,在新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分量的增加,国际同行、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戒备之心远远大于上世纪,他们现在不愿意向我们转让技术,迫于某些压力,才像挤牙膏似地向我们转让一些技术,像过去许可证贸易那样引进技术很难。这就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要不就走不出一条真正的振兴之路来。 

  一个糊涂的观念:只要引来500强就是好的 

  吸引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作用,但现在已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实施者把问题想得简单化了,以为把企业卖给外国公司,卖给500强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实际上,企业在将股份卖给外国公司后,对方通常就把它变成一个亏损的企业,在你熬不下去的时候,合资企业就变成了独资企业,结果大量的遗留问题仍然要由政府来解决,"一位与会者这样说。事实上,除了因为合资不成功,政府部门最后不得不出来善后之外,一个更为严重的影响就是:中国企业形成的技术能力的团队被打散了!而这样的团队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振兴之本。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认为,当前外企进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六大变化:一是对华合作方式由早期的许可证生产方式变为资本输出的方式。二是资本输出中外资所占比重由开始的一般性参股变为坚持要求控股,或者独资。还有的坚持要求控制中资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人家想得很远,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三是资本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过去项目一般投入几百万美元,现在动辄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四是向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由孤立的单个产品向制约整个工程的系统成套产品这样一个方向扩展。五是外企由过去那种简单的组装逐步向制造加工、整机生产、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全过程延伸。六是进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也在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对于中国机械制造业进入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尽管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让人费解的是,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进行国企改制操作的时候,仍然只认世界500强。如果需要选择一家合资对象,世界500强往往是首选。 

  振兴装备制造业:在机制和利益的冲突中抉择 

  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改制与合资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矛盾状况?与会的专家认为,行业属性、利益的不一致正是导致目前装备制造业表现出诸多矛盾的根源。 

  首先,装备制造业的属性跟一般的工业行业不同,它的排头兵企业及重点企业,比其他工业行业要多得多。因为行业特点就是面宽,门类多,品种复杂,一个行业排头兵代替不了另一个行业的排头兵。这样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国家不可能像管其他工业行业如钢铁行业那样,抓住几个大的集团,就能把握住行业。 

  其次,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排头兵往往归地方管辖,地方政府从政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总量上考虑,在实际的操作上往往是很具局限性的。 

  第三,地方政府承担了发展本地经济的重任,不同地区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在吸引外资的时候,争相提供优惠条件。因为事情很明白,你不让步别人让步,最后外资都跑到别人那里去了,自己的政绩还要不要? 

  第四,装备制造行业这两年日子是好过一点了,尤其是行业排头兵企业,但尽管如此,这些企业给地方政府的印象仍然是包袱而不是效益。地方政府担心如果不趁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把包袱甩掉,有朝一日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又变成地方政府的难题。所以将国企"卖之惟恐不及",自然也就没有心思来考虑行业的战略安全问题了。 

  第五,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有和跨国公司合资的理由。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难题,往往于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当中找不到出路。第一道难题是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有很多地方自己做不了主,政府今天叫企业这样,明天叫企业那样,都不能拒绝。这种体制决定了企业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摆脱行政干预,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政企分开。第二道难题是,如果要想把企业做到和同行竞争,和外资企业竞争,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把自身多年来形成的包袱甩掉。但甩掉包袱以及国企改制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现在多数国有企业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怎么办?只有选择引资。然而在引资对象的选择上,国内大型国企由于仍然是国有资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身份"问题,而民营企业由于技术缺乏,令人担心技术的后续支撑能力。这样的状况把一些国有的行业龙头企业逼进了两难境地,最后他们往往选择了国际资本。 

  出路:离不开自主创新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约5.5万家,从业人员近150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1万亿元,利润超过265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为1.4万亿元。 

  专家告诉记者,尽管行业的总量增长很快,但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的部分如果被外资控制,就将出现一种外大内空的危险景象。如果是这样,在国际分工中,我国装备制造业就有被死死钉在价值链低端的危险。 

  要改变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状况,专家们开出了两剂药方。首先是要管起来。对一般中小型企业在是否由跨国公司并购的问题上可以放开,但对若干重要领域排头兵企业的合资要集中核准管理,改变目前的国有排头兵企业被外资并购的放任自流和失控状态。其次是要给出路。要加大政府对若干重要领域排头兵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之有更好的成长条件;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对民营资本利用的力度,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彻底转换而焕发活力。除了这两剂药方之外,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科技战略将全面进行修整,五部委正起草12套新规来实质性地推进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其落脚点也放在了自主创新上。同时,一些地方基于自主创新上的发展和探索,也为装备制造业的前景带来了值得期寄的曙光,而更多的人也正抱着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向前迈进。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