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公司 遍地小品牌
“人们可能还没有发现自己同光电子产业有多近。”在前不久举行的国际光学大会和长春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上,研究光通讯的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历鼎毅说。“光已影响到现代人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哪怕你在睡觉时,也离不开它,现在闹钟也同光电子技术有关。”
光电子产业是中国在技术上与世界水平最接近的优势朝阳产业之一,虽然目前规模庞大,产业却并不强。走出“大而不强”的尴尬,正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思考的课题。
庞大的规模与无法对称的市场价值
中国光电子产业有多大,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楚。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广东、上海、北京、武汉、西安、吉林等地出现了大量光电子企业,从产能和产量来看,中国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由于长期旺盛的需求,中国的光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光纤电缆、通信方面的光学元件等已经批量生产,构成基站的一些设备甚至出口欧洲。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产品是手机,据估计,2005年中国手机产量将达到2.6亿部。在光缆铺设方面,中国在2004年就达到64.9万公里。
除光通信外,在光存储产业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盘生产商和消费国,而相关的驱动盘、CD机等也在中国集中生产。2004年,中国VCD和DVD机产量都超过了1亿台。由于价格低廉,VCD机、DVD机的普及率超过了发达国家。
显示器也是中国比较大的一个光电子产业,由于国内外的需求,中国已成为主要的电视机和显示器制造国。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显示器,如大尺寸的FPD、投影仪也在中国批量生产。
在光学仪器方面,中国光学镜片的生产规模非常大,在主要应用于国内的同时,也出口很多种类。目前,国内有大量的企业从事光学研磨和镀膜,这些光学元件主要用于生产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了相当大的份额。2002年以来,中国生产的望远镜已经占领了80%以上的国际市场。
庞大的产业规模并没有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光电研究院院长曹健林完全感到乐观。他认为,中国光学产品大多数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尽管规模庞大,可市场价值并不高。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光学元件的市场价值仅占世界市场的5%,陷入“大而不强”的尴尬中。中国在光电子研发、制造领域预算经费不断上升,目前在各个领域的科研都有涉猎,但缺乏系统性和原创性发明;中国几乎开发了光学领域的所有产品,但很少有最好的;中国生产了大量产品,但缺乏关键性的先进技术。
中国光电子产业在普通百姓那里也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在长春举行的光电子产业博览会上,多数参观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在校专业学生,普通参观者很少。在机关工作的刘波到展会上看了一圈,面对眼花缭乱的光学镜片、仪器、光纤光缆连连摇头:“这些高科技产品普通市民看都看不懂,下一次展览我不会再来了。”摄影爱好者小徐也是普通参观者中的一位,他只是到展会上除拍了些照片,还利用激光技术在手机上刻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链条”出现“断裂”
中国光学学会会员王继少教授说,他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国际性会议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双眼立体视角的规律和实际用途方面的英文论文。后来,王继少在国内报纸上看到,日本一家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准备推出立体电视屏幕的报道,这种产品和他在论文中提及的科研成果极为相似。王继少深有感慨地说,这说明国外科研产业化进程的速度很快。而在中国,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商品海很难,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链条”出现了“断裂”。
产业化程度低,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光学界“泰斗”、两院院士王大珩也感到,中国不少优秀的光学科技成果,其中不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却没有及时进行产业化,或真正转化为商品。
从研发方面看,中国光电子领域的力量并不弱。全国目前有140所高校和研究所设置了光学专业,其中95所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光学方面的博士点。从2000年到2004年间,中国光学专业方面的论文大幅度递增。与此同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支持政策连续不断,全国共有14个光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向光学领域的基金是2000年的四倍。1998年以来,科技部在10个光电子项目上投资数亿元。在应用和工程方面,国家863计划在近20年间的支持政策也没有间断过。
那么,在中国光电子领域,实验室与市场之间到底隔了一道什么样的篱笆墙呢?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闫宏认为,在光电子领域,研发部门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因该更多地走入企业,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而这方面是中国科研人员最为缺乏的。这与中国科研机构的考核导向有关,许多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埋头创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学术论文,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科研成果就是职称,而不是商品。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周治平在美国读书期间,发现让他极为感兴趣的事:国外大学的科研管理机构在促使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机构会主动询问专家手上是否有可以进行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而且还担负起处理知识产权方面的事宜。
对企业来说,急功近利,没有长远期计划,更是症结所在。一些企业很少对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科研成果产生兴趣。在国内,不少企业根本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无法实现产学研的对接。“事实上,一个企业如果重视研发,把相当一部分力量用在研发领域,可以缩短产学研之间的链条。”长春鸿达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承瑜说。鸿达集团公司以制造光电子与生物识别技术而闻名,在公司里有一个专门的研发中心,中心是全公司唯一一个不盈利的部门,相反每年要投入几百万元,而正是这个中心,把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转化为了生产力。
强化“中国制造”整合光电资源
到底应该为中国光电子产业开出一剂什么样的“强身健体药方”,许多业内人士正在思考着。王大珩院士等人认为,目前,中国光电子产业需破解两道难题:一个是强化“中国制造”,改变这一领域技术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一个是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把规模做强做大,改变各自为政的零散的发展状况。
在专家眼中,产业化程度不够同中国光电子领域技术原创性不足有极大关系。王大珩院士说,中国光电子领域研究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学术上的浮躁以及对基础理论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拉大了在光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在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一冈在谈到红外技术时,一直为中国没有自己的非制冷深测器深感遗憾。红外技术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封锁,如果这些技术成果国产化,成本就会极大降低。中国光电研究院院长曹健林说,光电子是一种民用科学,但在国际上却有一个“赢家通吃”的现象,由于发达国家投以巨资,将这个领域主要的产品与研发技术垄断,这些公司在占领市场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倾销或转让技术,从而形成一种挤压。
光电子信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技术更新速度快的产业。
按国际惯例,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下的难以生存,3%至5%可以维持,达到5%以上方能发展。在光电子产业较为发达的长春市,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光电子信息行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5%。由于投入不足,研发经费得不到保障,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品开发滞后,严重制约这一行业的创新能力。2002年长春市规模以上光电子信息行业新产品产值为5.2亿元,2003年下降到5.1亿元;2002年长春市规模以上光电子信息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为1.7%,2003年下降到0.9%。
在产业层面上讨论较多的是中国光电子产业规模虽大,可布局分散,没有像美国硅谷那样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有的项目热起来时,许多地方纷纷上马,不管是否雷同,自己的特色却不够鲜明。两年前,一家南方光电子企业负责人就出语惊人:国内光纤光缆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科学界预言,光电子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数万亿美元的产值,而光电子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发了各地争相建设的冲动,有的企业沉浸在“光速”致富的梦想中。中国国内遍地小企业,没有大公司,遍地的小品牌,没有“航母”,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形成的。在长春光博会上,国内的光电子企业遍布整个展厅,不少产品性能雷同、技术雷同。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十几个地方自称打造中国的“光谷”,诸候割据一方,而这些“光谷”的能量光电子和信息光电子趋同率在80%以上。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必要的,可专家担心中国光电子产业会陷入“泡沫状”的分散发展、重复投入、趋同竞争的格局。一个产业如果不能抢占国际市场,在产业化后期难免受制于人。而想抢占国际市场,必须首先全国化,然后全球化,中国光电子产业亟需五指并拢,集中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最近,吉林省长春市已经在统一规划、整合光电子产业资源要素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长春市提出要利用国家批准建设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开始统一规划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力争把长春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贸易物流、人才培养、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生产要素聚合基地。长春市决定突出重点打造光显示器件及上下游产品、汽车电子及上下游产品两大产业链条,发展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光电仪器仪表及设备、软件技术和产品。力争到2010年,使全市光电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完善的规划对于中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力。目前,中国南北已形成两大光电子产业集聚区,即以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基地和以长春为中心的产业基地。中国光电研究院院长曹健林说,这两大基地竞相发展,并且出现较强的互补功能。武汉光电子产业基地在光纤通信与光纤光缆等方面具备一定规模,既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单位,又有长飞、楚天激光等一批企业为依托;长春在发光显示器、光电科学仪器等领域有着相对较强的研发和产业化优势,可带动上下游产品形成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