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少数能研制智能化空空导弹的国家(图)

   日期:2005-06-03     来源:科技日报    评论:0    
中国成为少数能研制智能化空空导弹的国家(图)
 
                                      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距空空导弹
 

  大漠试验基地,晴空万里。指挥员一声令下,雄鹰载Ⅲ型导弹直插蓝天,准备攻击,十多公里外的“敌机”进入了飞行员的视野。“发射!”指令一出,雄鹰翼下闪现一道金光,朝着“敌机”猛冲过去,“敌机”连忙施放干扰弹,试图扰乱导弹的轨迹。但“长眼”的导弹咬定目标,“敌机”左避右闪,已难逃劫难,“轰”的一声,被击中要害,化作一团火球坠毁在戈壁滩上!———随后四发,发发命中!

  全场欢声雷动。某型国产空空导弹在西北试验基地进行的定型靶试中,取得了五发五中的奇迹,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能研制智能化空空导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造这一辉煌业绩的技术领军人物就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金先仲研究员。

  自筹经费开先河

  “像人脑一样具有智能反应,识破敌机的诡计,准确打击目标。”金先仲这样形象地介绍智能化的数控导弹。

  数控导弹是当今高新军事技术之一。在海湾战争、科索沃、伊拉克战争中作为主战武器大显神威,成为现代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杀手锏”。

  数控导弹的“大脑”实际上是指安装在导弹内部的微型计算机,它能自如地应对空中的复杂局面,使导弹具有良好的全向格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了制导精度。

  “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纯属空白,国外也严密进行封锁,万事开头难啊。”回忆起1995年的研制初期,金先仲至今还心潮难平。

  智能化数控导弹是某型空空导弹的第三代产品。改革开放后,为加快我国空空导弹技术发展,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引进该系列I型导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国家决定进行国产化研制,即Ⅱ型导弹系统。

  1993年初,院里授权由金先仲全面负责该型号的定型、转产。当年,Ⅱ型导弹定型靶试获得圆满成功。次年,顺利通过设计鉴定,转入批量生产,交付部队使用,成为我国空军和海军的主战武器。

  然而,“红外导弹如何抗住敌机施放的干扰”这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始终萦绕在金先仲的脑海。30年工程经验的积淀,使他的思考更加深邃:高技术是买不来的,也买不起,要走自主创新之路,研制自己的先进导弹武器。

  恰巧在这时传来国外需求信息,要求导弹必须具有抗干扰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开展出口型导弹的研制。

  他针对国外导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又把超越的目光投向了数控型空空导弹的研制。

  金先仲与同事们查遍了少得可怜的有关资料,借鉴、分析过去模拟导弹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分三步走的研制方案。经过详细论证,研究院很快批准了建议,同意自筹少量经费,迅速启动出口型号研制。在研究院历史上,开创了自筹经费研制重大项目的先河。

  金先仲受命担任该型号总设计师,向新的挑战发起冲击。经过几年艰难的技术攻关,出口型导弹样机初露端倪。1999年3月,上级领导到院里检查工作,看到新的样机抗干扰演示圆满成功,领导当即拍板,该导弹的研制纳入了国家工程,定名为Ⅲ型导弹,由研究院自筹项目转为国家型号项目。

  “好家伙,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有人开玩笑地说。其实,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者,金先仲敏锐地透视未来,把握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日后成功做了坚实的铺垫。

  出师失利不畏难

  数控导弹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多技术难题就像一道道“拦路虎”横在金先仲和型号团队面前。“不仅是数控技术,如多元探测的工程化、抗干扰能力、接口保持不变等,都是一条条巨大的技术鸿沟,等待我们去跨越。”研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嵌入式弹载计算机对芯片有特殊的质量技术要求,国外对我国实行封锁,国内又没有相同的可用产品。金先仲与几位研究人员一起合计,决定用某种芯片替代,这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他们进行多次试验筛选后,终于找到了适用的芯片,样机出来了,验证表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第一道难关迎刃而解。

  “提高抗干扰能力是研制的关键。”金先仲说,导弹在攻击目标时,干扰弹会造成识别上的失误。围绕这一关键难题,他组织最强的研究阵容进行攻关,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最终突破了这项关键技术。测定结果表明,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制导精度大幅提高。

  2001年秋,金先仲带领试验队来到基地,信心百倍地开始靶试。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发导弹在攻击投放红外诱饵弹的靶机时,没有击中预定目标。

  失利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瞬间将大家的期待和热情降到冰点。批评、质问、埋怨像潮水一样袭来,甚至有人怀疑这个项目能否再

  搞下去。受挫的阴霾笼罩着团队,整个型号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戈壁滩的秋夜,一弯弦月照着荒漠大地,寒气逼人。苍茫的月光下,踯躅着金先仲孤独的身影,失败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痛苦的心灵。夜深了,基地有一间房间仍亮着灯,那是金先仲在写故障报告,自责与愧疚的泪水滴在纸上。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验证方法有什么失误?”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醒他,此时此刻头脑必须冷静,坚定信心,集智攻关。

  金先仲鼓励大家说:“当前虽然处于最困难时刻,但是,我们可能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只有战胜畏难心理,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团队,型号线又燃起了拼搏奋进的激情。

  金先仲和同事们通宵达旦地一遍遍复查资料、分析数据,证实了新型导弹的总体方案是正确的,硬件系统也合乎要求,而造成靶试失误的症结是缺乏控制软件的工程经验,造成了一处支路错误。

  在故障分析会上,面对专家的质疑,金先仲和几位副总设计师言之凿凿,列出详细数据,讲清故障机理。经过几个小时的“论战”,专家们同意恢复后续的试验工作。

  随后,金先仲请来国内软件专家进行集体会诊,同时组织对系统软件进行测试。经过五个月的攻关,共查出十多处隐患,优化了整个软件系统,顺利地完成了对系统软件的全面验证。

  金先仲与试验队再次走进了戈壁大漠,取得了五发五中的好成绩。走出试验场,夕阳斜照,大漠的沙砾闪烁着红光,就像铺上了火红的地毯,迎接这些胜利的勇士。

  欠下亲情难还清

  在空导院,人称金先仲是“拼命三郎”,他把空空导弹事业看得高于一切。

  2002年夏季,正值高温季节,靶试在戈壁滩拉开了帷幕。年逾花甲的金先仲和大家一道奋战在炎炎烈日下,汗水滚落如雨。由于连日的过度劳累,他病倒了。同事劝他住院治疗,而他坚定地摇摇头,顽强地坚持在靶试现场。

  当100多天的靶试结束后,金先仲迎着鲜花和掌声回到研究院时,又黑又瘦的他让大家吃了一惊。爱人痛心地说:“你都奔70的人了,还以为是17岁,这么玩命?”

  一提起妻子孩子,金先仲眼睛就不禁湿润起来。几十年来,他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他们。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是个称职的科研工作者,但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平时很少过问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任务全由妻子一人承担。

  在承担重点工程期间,妻子突然晕倒了,经诊断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他颤抖着在手术单上签了字。望着妻子苍白的脸和无助的眼神,他几次嚅动着嘴唇,没有开口。可是,工程现场实在离不开他呀!

  最后,他硬着头皮对妻子说,就算我欠你一个情,以后我一定加倍奉还,你一定要熬过这一关,好好地等我回来。在医护人员不解的目光下,他匆匆离开了病房,妻子在病床上也忍不住流下泪水。

  妻子挺过来了,可欠妻子的账直到现在还没有还上,而且新账压旧账。“这辈子恐怕是还不上了。”金先仲无奈地说。

  甘作大漠一棵草

  金先仲最欣赏的是戈壁滩中的胡杨和骆驼刺。他说,那是与命运抗争的奇迹,由于它们的点缀,黄色斑斓的沙海才有了生机和活力。科技人员也如同那些小草,只有不畏艰难,闯过险阻,才有生命力和不断前进的力量。多年来,他信奉的是“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工程”。

  2001年除夕夜,全身心投入试验的金先仲和同事们还在试验室里忙碌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才恍然大悟。他面带愧色地说:“忘记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你们赶紧回家,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说完,他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其实,像这样年头忙到年尾,对金先仲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忙科研,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假,节假日也是在开会、加班中度过,多少次的疗养机会都被放弃了。他说:“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献身,没有献身精神就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如今,满头白发的金先仲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古训,改为“老骥奋蹄,再奔千里”。今年65岁的他又承担起其它高新项目的技术顾问和咨询委员会主任,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但要随时解答项目中遇到的难题,还要亲临工程现场排查、解决疑难问题。大家亲切说:老金是位“老救火队员”,哪里有情况,他就出现在哪里。

  -人物档案

  一九三九年出生,一九五七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导弹控制专业,一九六二年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作。历任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型号总师等职务。

  从事空空导弹研制工作四十多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科学大会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荣立省部级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一九九二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报记者 刘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